传统企业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之中,在管理模式上,实施所谓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1]。然而,这种“纵向一体化”无法快速响应市场,不利于管理人员的沟通与控制。特别是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顾客需求不确定性的增加,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产品生命周期变短以及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这种“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对知识的需求。 供应链的前期发展是通过提高和供应商的合作来完成[2]。然后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跨国企业被迫在工艺上进行改革以提供低成本、高质量和更大柔性的产品[3],直到最近制造商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以借助他们的技术和力量来加强对新产品开发的支持,与零售商的合作以实现与销售渠道的无缝整合。 企业收益改善主要不是来源于企业渐进的经营优化或经营流程自动化过程,而来源于优化企业中,把解决问题的知识交付给需要这些知识的员工的过程[4],这一过程就是知识链管理。 较早提出知识链模型的是美国学者 C.W.Holsapple和M.Singh[5],他们在1998年提出了一个系统知识链的概念,知识链是从组织内的知识和组织核心竞争能力的关系出发构建的,从研究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角度,认为知识链管理是基于知识流在不同企业主体间及企业内部的转移与扩散,实现知识的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具有价值增值功能[6]。 但上述知识链模型没有考虑到供应链这一新兴的管理模式,且没有形成知识提升的闭环系统。国内部分学者刘蓉[7](2005)认识到供应链企业间建立知识链管理的必要性。于涤、王建宇[8](2005)提出了需要建立供应链客户知识。胡继灵、龚丽敏(2005)[9]提出了供应链企业间学习的障碍。李惠杰(2005)[10]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的知识管理设想及KMS系统开发问题。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知识链模型 企业关系理论把企业外部关联作为竞争战略的分析对象,在承认核心能力产生于企业内部的同时,认为构成核心能力的关键资源可以从企业边界之外获取,这对核心能力内生观点是重大补充和发展[11]。 知识链是这样的一种知识链条(网络):在这个链条形的网络中,组织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受收、整理、转化、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这一过程中,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组织内各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被一种无形的知识链条所连接,这条无形的链就是知识链。结合供应链理论,构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链管理模型。该模型分为基本过程、支持资源和驱动要素三个部分。主要增加了驱动要素与供应链中知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对知识流的影响,并通过提升模型的反馈,使模型成为闭环系统。 (一)基本过程 基本过程是企业知识活动的核心。包括5项主要内容。 知识获取是指组织或个人的知识收集活动,是组织或个人知识的来源。获取的主要知识包括客户、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知识以及通过它们所获得竞争对手的知识。知识选择是将获取的知识,根据企业需要进行分类、整理,为知识生成服务。知识生成是企业利用所选择的知识对知识的发现和引申过程,企业通过知识生成来开发目前尚不具备的能力,可促使企业不断地产生新技能、新产品、更好的想法及更有效的管理过程。知识内化是将已经获得、选择和生成的知识通过分发和储藏等方式进行整理,从而改变组织的知识资源状态,即把外部显性和隐性知识转变为内部显性知识或个人的隐性知识,成为企业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过程。知识外化是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外化的作用是通过将隐藏在个人大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够被记录的显性知识,使知识需求者能够得到所需求的知识。
图1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链管理模型 基本过程是处理知识的活动,是供应链企业间知识链管理的核心流程。五种活动同等重要,这有助于将知识看作供应链企业间的应用资源。知识链五个关键的知识运转环节组合成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我们即称之为“知识链轮”(见图2)。
图2 知识链论 供应链企业知识链的职能就是为创造性的个人提供支持、提供条件、提供适合富有创造能力的生存的环境,使得基于个人的隐性知识流动起来,形成供应链企业间知识链的螺旋上升过程。 (二)支持资源 支持资源是为了保证知识链基本过程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管理活动[12]。知识链支持活动的功能有: 领导,建立能使知识管理工作更富有成效的机制; 合作,在供应链知识管理活动中,加强合作管理,将合适的资源在合适的时间送到合适的地点并充分加以运用; 控制,使知识的质量和数量满足要求,并符合安全保密性的要求; 测量,评估知识资源、组织生成、知识新陈代谢的价值。 (三)驱动要素 完整的供应链企业知识链管理的核心活动(知识的生成、内化、外化等)是将人员、流程和信息技术等相接在一起的同步的过程。因此作为驱动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员、流程、信息技术必须同步。人的因素是知识链管理的核心因素,而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则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知识流程则是知识链管理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