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本报《深港经济衔接系列报道》一组六篇稿件发表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1月25日,来自北京、深圳和香港的一批著名经济学家、知名人士和部分政府官员聚集一起,就深港经济衔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王光英、程思远,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市长李子彬,香港知名人士施展熊、李国基、文伙泰等应邀出席了在新华社新闻大厦举行的“深港经济衔接高层研讨会”。 参加会议的有马洪、于光远、季崇威、吴明瑜、董辅礽、林凌、杨启先、周叔莲、张卓元等著名经济学家和其他有关人士共60多人。研讨会由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主持。 与会代表认为,加强深港经济衔接,不仅是保持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条件,而且是推动深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实施,有利于港深两地的长期发展和繁荣,有利于华南地区及全国其它地区更加充分地利用香港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发挥深圳特区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出席研讨会的专家指出,香港回归以后如何保持其经济的繁荣稳定,关键在于坚定地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更加充分地发挥内地因素。深圳是香港与内地联系的咽喉,深港经济衔接就是香港与内地经济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部分。深圳作为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可为香港提供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和市场开拓空间,支持促进香港发展新兴产业和行业,为其提供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另一方面,深圳经济特区也可以充分利用香港回归的有利时机和毗邻香港的独特地域优势,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进一步与国际经济惯例接轨,推进深圳特区二次创业。 参加会议的学者在发言中建议,深港经济衔接应注意区分层次,根据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逐项分步实施。近期,重点进行深港双方共同认可、难度较小、容易见效的项目,对尚存不同看法的经济衔接内容,可作为中期目标加以考虑,并积极做好准备,适时实施;对那些难度大、涉及面广、需要时间逐步统一认识的内容,可放在长期目标与规划中加以考虑。 与会同志强调指出,加强港深经济衔接是以“一国两制”为前提的。香港主权回归以后,两地还有明确的界限:社会制度不能混淆,香港是资本主义,深圳是社会主义;区域界线不能混淆,边界仍要严格区分,严格管理;两地人员不能混淆,去港人员政策不会变化,深圳人不能自由进入香港。 来自香港的一些知名人士认为,随着九七的临近,深港双边合作的领域很大,有很多实在的项目要推动和落实。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宣传两地的互利互放,让更多的人关心和投资,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深港两地有独特的地形优势,很多项目规划起来却有一个跨地区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两地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 深圳市的有关同志在发言中说,深圳市委、市政府已把搞好深港经济衔接摆到非常突出的位置。他们的具体思路是:在政治上,严格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在经济合作上,坚持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在运行机制上,坚持互相衔接,按国际惯例办事的原则;在衔接方法上,坚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主动地推进深港经济衔接。他们表示,将尽最大努力,增创特区新优势,把深圳建成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先进地区,为维护香港的平稳过渡和繁荣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厚望。 这次高层研讨会是由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深圳特区促进深港经济发展基金会和本报联合主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