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区重要的历史作用 在社会主义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是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加快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新路子和有效途径。16年来特区依靠中央给予的带有“含金量”的特殊而优惠政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改革,促进了特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经济特区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出口创汇、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等方面都居全国前列。 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出口创汇的“基地”,对外联系的“桥梁”和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对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从思想认识上,还是从体制建设上,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在思想认识上理解改革,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在改革中得到实惠,从改革中看到希望,并能以特区的改革带动全国的改革,以特区的开放带动全国的开放,以特区的发展带动全国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道路,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和外引内联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道路;另一方面,特区的超前改革与试验加大了特区经济结构的“外向型”成分,提高了对外开放的层次,增强了特区创新体制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 二、特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源泉 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层次的提高,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启动特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优势正在消失。现在,我国有些非特区省市的政策甚至比特区的政策还要特还要优,使得特区不特,特区不优,出现了优惠政策普惠化,特殊政策大众化的新趋势,原先推动特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初始启动机制(优惠政策)的作用正在下降,新的启动机制尚未找到。为此,特区必须寻找新的永恒的启动机制,以维持特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这种特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需的新的启动机制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特区经济发展靠优惠政策启动和靠市场机制推动的效应差异。前者必须靠更新更特更优惠政策的不断注入来维持,并且每一优惠政策的时效性有限;而市场机制一旦建立起来,就能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的“永动机”,时间上具有“一劳永逸”的作用。再者,各特区及非特区都向中央政府经常挤争优惠政策还会引起误导作用,似乎特区的发展只是得益于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得益于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使人以为,如果某地也有了类似特区的特殊而优惠的政策,经济也能快速发展,其结果是开发区数量攀比,优惠政策攀比,而忽视了体制创新和体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要知道,市场经济体制不是靠争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不是攀比攀来的,而是靠自己努力建立起来的。如果经济特区有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新体制,让市场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再辅以优惠政策,则能产生更大的体制运行效益,发挥更大的优惠政策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也更积极,更具指导作用和普遍意义。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我国的经济特区除政策特而优外,体制并不怎么特而优,或至少不象人们希望和要求的那样特和优,甚至与内地毫无二致。如果与西方的自由经济区相比,那么可以发现,我国经济特区是计划经济与优惠政策相结合的产物,西方的自由贸易区则是市场机制与灵活管理的结晶。我国经济特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就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环境,而西方国家的自由经济区是在完善的市场机制条件下,再配以优惠而灵活的政策,使资源的配置更优化,资源的利用更有效率,因此,其发展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无论是从最早的意大利热那亚莱克享的自由港(1547年),还是现代的爱尔兰香农国际机场的自由贸易区(1958年),抑或是从当今遍及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各种各样的加工贸易区来看,无不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为先导,以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为启动,来推动自由经济区的顺利而快速的发展。笔者认为,整个西方世界包括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经济持续稳步向前持续发展的终极原因,就在于它们有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能合理配置稀缺资源,有效组织生产经营,时时降低交易成本,处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地尽其利,不断创造体制运行效率,而这种体制效率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是计划经济体制所无法比拟的。 三、经济特区的新优势 现代市场经济新体制是特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到现在为止,可以说经济特区的战略目标除“体制”目标外都已基本实现,现在是主攻体制目标,创建体制优势的时候了。 以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来说,由于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和外界的不断封锁,使得在改革开放之初,外部世界不了解中国,中国也不熟悉国际市场行情。通过设立经济特区,使国人看到了精彩的外部世界,更看到了与外界的差距,也使外界增加了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对中国的信任,来华投资与合作日益增多,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世界上出现了“中国现象”,产生了“中国热”。近年来,中国利用外资的数量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多的,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如1995年就达到375亿美元。为此,经济特区的确起到了重要的“窗口”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开放程度的提高,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对外联系的“桥梁”作用也由经济特区的“一木独桥”发展成为放射状的对外联系多渠道和多桥梁,对外商外资优惠政策的吸引力也已从经济特区这一点扩展到全国各地,再者,虽然经济特区曾起到了出口创汇基地的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中心地区,但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不断改革,各类企业外贸自主权的扩大,现在我国出口创汇基地多元化,创汇项目遍地开花,如在1995年全国2808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经济特区的出口创汇基地的中心作用也已相对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