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我国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五个经济区及上海浦东开发区开发建设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耀眼的生长点,并作为地区经济的辐射源和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当前“特区不特”和布局过于集中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有必要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从全新的角度、更高的层次上制订出新的特区政策,赋于特区更“特”的政策,并提出在沿海、内地和沿边地区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建立一些新的经济特区,从而形成更加强大的辐射源,带动内地和边远地区经济的腾飞。本文还对未来特区的布局和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一、我国经济特区发展的突出效应分析 (一)特区作为各类开发区的前导有其超越所在 所谓经济特区,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内划出的特定区域。这些地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比一般地区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及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外资和引进外国技术,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我国现有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及上海浦东开发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的最早产物,它们是在依据我国国情,并参照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适应了世界各国经济一体化和对外开放的大趋势。 由于特区在开发建设中执行了灵活的开放政策和措施,比较成功地引进了国外资金和技术设备,实施了高效能的科学管理方法,在开发建设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创造了名闻世界的“深圳速度”。特区在开发建设中,还发挥了技术、知识、管理和对外政策的窗口作用,提供了利用国外、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外、国内两个市场的成功经验,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对外工作的人才,并通过与内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广泛联合,带动和促进了内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经济特区以其卓有成效的建设实践证明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正是在总结经济特区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研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时,作出了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在这些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决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借鉴和参照了经济特区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广泛深入发展,为了更大规模地利用外资,更大范围地发展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继1984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之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贸易合作区等多种形式的经济开发区也相继建立。 从广义上来说,我国的各类经济开发区是在我国境内所划出的,实行特殊经济政策,从事更加开放的经济活动的区域,也是“特区”。不过我们一般所指的经济特区,是特指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这5个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力的综合性的开放区域。尽管经济开发区也实行了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在对外经济交流、引进先进管理技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特区率先开放的先发效应,及其在全国开放战略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无论从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对地区及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上,经济开发区与经济特区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而且在经济结构、管理体制、优惠政策等方面,经济开发区与经济特区相比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尽管进入90年代以后,经济开发区进入了全面高速的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建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0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2个,保税区1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13个。国家旅游度假区11个,再加上省级开发区,在一定时期内,全国经济开发区将保持在四五百个了。开发区不但在数量上有大幅度增加,在分布上也由沿海向内地扩展。)但在建设规模、开放深度及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力上,这些经济开发区与经济特区相比仍有比较大的差距。经济特区现在依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依然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它的独特作用及地位,在短时期内,是诸多经济开发区所无法替代的。 (二)我国经济特区的增长极活力评价 我国所创办的几个经济特区,总的来说,其经济基础都相当薄弱。深圳原是一个仅有2.3万人口、面积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只有29万平方米的破旧的 边陲小镇。厦门特区昔日为一封闭性的、经济水平落后的海防前线城市。设立特区以后,在中央所给予的特殊的经济优惠政策及自身所拥有的独特的区位优势所吸引下,海内外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涌入特区,迅速形成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耀眼的生长点,迎来了特区经济的突飞猛进。 就深圳特区而言,1992年与办特区前的1979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由1.96亿元增加到284亿元,增长了143.8倍,平均年递增46.9%;工业总产值由0.6亿元增加到193亿元,增长了119.6倍,平均年递增44.8%,预算内财政收入增加到43亿元,增长了252倍,平均年递增率为55.4%;出口贸易由0.09亿美元增加到60.8亿美元,增长了674.5倍,平均年递增66.5%;深圳创汇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占第二位,人均创汇居全国首位;农业总产值由1.2亿元增加到18亿元,增长了12.8倍,平均年递增9%。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270万人,全区总面积为202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达70余平方公里。 其他几个特区,在此期间,也都获得了超常规模的发展。截止1993年底,5个经济特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941亿元,比1992年增长了2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1倍;进出口额达4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亿元,比上年增长47%,这些增长幅度均远远大于全国及国内其他地区经济中心的增长水平。 浦东开发区虽起步较晚,但在它被宣布成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之后,自1991年起进入了高速发展行列,4年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64亿元,1994年更是达到了291亿元。浦东开发区成为上海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上海经济增长率连续2年接近15%,在上海的经济增长中,浦东所作的贡献为1/3。 这些都表明了我国经济特区自创办之日始,就获得了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引擎,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生产力不断进步,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特色,在区域经济活动中起着推进作用的经济中心。经济特区,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富活力,最具潜力的增长极。 (三)特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