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牢牢把握经济特区的时代经纬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本世纪90年代初,然而在80年代几个经济特区就已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成为全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最早的地区。迄今为止,他们创造了市场经济运行与管理的许多经验,初步构建起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框架,为其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了基础。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构造任重道远:诸如市场的规模程度,市场结构的完整程度,市场主体神圣地位的确立,市场交换手段的成熟程度,市场物质技术条件的提高状况,市场交换中人的素质的提高状况,市场区域一体化程度,区域市场辐射半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程度,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状况,市场规则的建立和普及情况,市场机制的作用程度,市场中介机构的建设情况,市场价格等参数的稳定可靠程度,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操作性等,有些环节还相当薄弱,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就要求我们,在跨世纪的进程中,经济特区应当把全面系统地在深层次上推进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设摆到改革的首位,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国情、省情、区情进行创新,拿出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既有特殊指导意义又有普遍推广价值的新鲜经验。 海南经济特区从创立起,就采用了“特事特办、新事新办”的运作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铸造、产业结构调整、外资引入,以及思想观念转变等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尝试,积累了一些特殊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目前正面临既有新体制同化旧体制,又有旧体制同化新体制的双重问题。不少新的可行的做法,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开始走样,特区初创时期的那种创新精神有所退化,特区与非特区在体制上的差距在缩小。由此可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在新体制没有全面到位的情况下,“用非特区方式管理特区”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情。处在世纪之交的海南经济特区,若想继续保持和发扬特区风格、特区气派,以社会新构造、市场新构造为核心的深层改革,依然是现在乃至未来5—15年需要牢牢把握的时代经纬。 微观领域不深入到市场构造的细枝末节,宏观领域不触动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经济体制改革便无法再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目前在海南,经济活动中政企不分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好,政社不分的问题尚没有很好解决。7年多来,体现在体制表层的容易改的东西已经触动得差不多了,而深层的不容易改的东西有的尚未触动,有的只是刚刚触到,重头文章还在后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改革中诞生的经济特区,其生命力首先在于改革。如果说前7年我们尝到了改革先发性效应的甜头,那末,未来的5—15年中更应保持改革的先发性势头。改革、开放是经济特区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升级的动力源。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特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在于为下世纪的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个需要我们牢牢把握的时代经纬,就是以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为核心的海南跨世纪经济发展。海南不仅拥有中国连接欧洲、非洲、澳洲和亚洲南部国家最近的海上航道,而且是航空线、航海线以及陆路交通线的潜在枢纽。按国际惯例开放,按国际惯例运作,始终是大特区体制创新的基本指导思想。海南是一个待开发的资源型区域,开放开发的整体布局有必要向加快能源基地、原材料深加工基地的建设倾斜。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日渐近,沿海地区的特殊政策虽然会受到国民待遇的制约,但对不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实行特殊政策,则是世界各国的惯例。海南既是经济特区,又是不发达地区,有着同全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一样需要扶植、需要倾斜的理由和条件,我们须抓住时机,坐上“经济特区基本政策不变”、“加快不发达地区建设”两班车,并行不悖,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海南需要加快发展。今天在多极化的世界经济中,经济发展的奇迹往往是那些抓住了发展的后发性效应的国家和地区创造的—它们抛开工业化进程的传统做法,直接利用先行的工业化国家的资金、技术,跻身于较高的发展层位。这一“新规则”同样适用于海南。 总之,改革的先发性效应与发展的后发性效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是海南经济特区在世纪之交中牢牢把握的时代经纬。 二、跨世纪发展的经济学思考 海南经济特区要把握时代经纬,重要的问题在于是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跨世纪发展进行理论思考。 1.关于生产力宏观布局理论模式的选择。迄今国内外在生产力宏观战略布局的研究中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式:(1)梯度推进理论。在承认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的基础上,首先加强发达地区建设,实施梯度推移战略,带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2)跳跃式理论。每个时期生产力宏观战略布局的重点不是依据现有顺序,而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现实可能来确定并跳过发达和次发达地区,直接对不发达地区进行开发;(3)生长极理论。不搞平面铺开,而是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先把作为区域开发中心的城市经济基础打好,进而去影响和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4)点轴理论。对主要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油气管道、供排水和通讯设施等尽可能做到配套建设,形成若干条开发轴线,宜重点建设的城市和工业点沿着这些轴线布设;(5)优区位理论。有选择地确定各地带的最优区位,通过各类优区位的开发建设,形成地域经济组织的区位优势;(6)中心地网络体系理论。把各类城市和集镇看成是区域范围从事开发活动的中心地,同一层次的中心地之间建立协作关系,上一层次带动下一层次中心地,由点到线,由线到网,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