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现状及其特点 1.开发区分布、区位特征。我国开发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与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高度的一致性。开发区建设与发展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早期特区试验性创办到向沿海城市推广开发区的作法以及向内陆城市增设各种开发区的历程,都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从试验性探索到沿海14个城市开放再拓展到内陆、沿边全方位开放的历程相吻合。这一特征的重要性在于它指明了我国开发区今后的发展必须从改革开放的发展态势中寻求依据。这是开发区发展的动态特征。我国开发区的静态特征,即分布、区位特征则具有沿海倾向性和经济中心趋近性。从大的区位来考察,其分布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据统计,全国县级以上开发区有2000多个,其中80%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约占15%;沿边地区约占5%。这与80 %的外资投入于沿海地区是相一致的。从小的区位来讲,几乎所有的开发区都集中在交通便捷、靠近经济中心、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中心,如南京市仅市区就有8 个开发区,分别位于具有不同区位优势的市区边缘上。开发区集中于沿海并依托于区域经济中心的特征,表明今后开发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推进和宏观经济水平的稳步上升;其次,开发区的再发展必须与所在地区经济中心的经济实力及潜力相适应。现在一些地方开发区在发展中遇到阻力,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愈益明显。 2.开发区的性质与类型特征。现在,我国开发区的性质级别基本上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不同级别开发区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对开发区的支持上。政府对开发区的支持主要是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我国目前2000多个开发区中,国家级开发区约占10%近200个, 省级约占20%,其余均为市县级开发区。这些不同级别的开发区彼此差异很大,国家级开发区是国家为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实施的需要而设置的,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中央政府的长期倾斜,中央一般采取资金与政策交互支持的办法,即政策上不单纯下放优惠政策,还包括政策性资金扶持,比如税金返还、政策性牵引项目等,同时,长期固定比例(或数量)的资金又体现了政策的引导性,比如资金使用方向(投向)要符合既定的产业发育要求,诱使开发区良性发展。国家级开发区一般使完整的规划得以循序推进并具有良好的远景。而省市县级开发区,由于地方政府经济实力、权力弹性有限,因而,地方政府对开发区发展建设的推动力则较小(不过其内部情况差异也很大)。因此,我国目前开发区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地方级开发区上。 开发区类型的广泛性,是我国开发区的重要特征,也是开发区内容创新的体现。从开发区的功能形式上,我国开发区可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前者如保税区、旅游度假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等,后者如浦东新区、洋浦开发区、苏州工业园等;从开发区的性质来看,可分为服务性质、生产性质、贸易性质、城市化性质等类型;从管理体制上可分为松散型(由政府多职能部门组合管理)和严密型(由管委会和开发公司专门经营管理)。开发区类型纷繁的特征将使开发区的开发建设难以形成统一的策略。 3.开发区规模、风险及效益特征。通过考察一些不同级别类型的开发区,我们发现开发区在规模设置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超前性质的特征。当然从规模经济和规划发展来看,适当超前是合理的和必要的。但是绝大多数开发区在规模设置上都首先侧重于圈地,然后几通一平,而未能足够地将开发区规模与近、远期的开发实力相结合,致使大量土地资本处于闲置状态。从微观上分析,则使开发区开发成本升高,耗费不必要的资金投入,或使投入资金的时间价值增大,致使资金收益率很低;从宏观上分析,大量土地荒废,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使投资后劲不足,影响宏观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开发区这种超规模高成本的特征是很普遍的。从财务管理角度来讲,高成本必致低风险,风险与成本是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而在我国的开发区建设中却存在着高成本高风险并存状况。我国开发区高风险特征主要体现于过多开发区的竞争。不管是外资还是内资,过多开发区的竞争必然使有限资金资源过分分散。这样,对每个开发区来说都是增大了风险,加上这几年国内资金一直不足,外商在中国,尤其在沿海一带,开发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同时,周边国家和地区也正向外商提供更多的低开发成本机会,所以开发区缺乏开发资金,项目风险日益增大。这种高成本高风险的特征又引致了低效运转的结果。低效益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高成本高风险相扭曲的结果。当然,这还与开发区管理体制相关。 4.开发区管理体制特征。开发区在管理体制上都属于当地政府直接领导和管辖下的一块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的开放区域。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是指政府对开发区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目前已形成比较典型的管理体制模式有以下几种: (1)纵向协调型的管理体制。 这一管理模式多在一些较大的开发区中被采用,其组织结构是:由所在城市的政府全面领导开发区的建设和管理,并设置开发区管委会或开发区办公室。开发区管委会不设常设机构,管委会成员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组成,开发区各类企业的行业管理和日常管理由原行业主管部门履行。管委会只负责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而不直接参与开发区的日常建设和经营管理。(2 )集中管理型管理体制。这种管理模式的特征是要接受政府各主管部门的制约和指导,不能脱离所在城市而片面发展。因此,多为一些综合性开发区所采用。集中管理型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形成过程是由所在城市政府授权组建开发区管委会,开发区管委会自行设置规划、土地、项目审批、财政、税务等部门,并享受所在城市的市级各管理部门的权限。(3 )经济贸易开发总公司体制。这种体制是完全用经济组织方法管理开发区的一种模式,这种管理体制目前在县、乡、镇级开发区建设中使用较多。其组织结构形成过程是:县、乡政府划出一片区域设立开发区,并授权成立一个带有部分行政职能的经济贸易开发总公司,由总公司负责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商、企业管理、土地使用权出让、环保管理等事务。开发区不设管委会,只设总公司,总公司直接对县、乡、镇政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