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存活的永恒话题。它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科学技术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审度人类的科技进步史,可以肯定地说,人类科技进步的能力和潜力是巨大的,甚至是无限的,显然,在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条件方面不存在障碍。障碍主要来自于生态环境,这是由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功能的依赖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的客观性共同决定的。 首先,分析生态环境的含义和功能。 环境概念在1800年左右即已出现,它泛指“周遭世界”,形象地雅称“生态围栏”,强调和突出自然的界限概念,警示“避免人类”摔死的危险。生物中心论者克劳斯·M.迈耶·阿比西则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活共同体”这个更高的意境去界定环境,进而引导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不可分割和不可离却的基础的结论。当生态环境作为共同体进入人类生存的范畴时,它同时必然进入经济和发展的范畴,生态环境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外部物件,而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直接制约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过程和所能达到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进而决定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生态环境有三大功能:(1)源泉功能,是可更新和不可更新物质及能源的载体;(2)洼地功能,是废弃品的自然仓库;(3)灵感功能,是人类精神及肉体健康的给养基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换句话说,在这三大功能上经济可持续发展找不到更好更便利的替代品。人类渴望有一个经济能够稳定发展、生活质量能够稳定提高、内外经济平衡、天人和谐的生态环境其终极原因正在于此。 其次,分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和实质。 何谓可持续发展?布伦特兰德报告定义为“支撑能力”,德文释义指“持久性”或“持续性”,乌多·西蒙尼斯则理解为“未来能力”。从上述理解中可以抽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特点: 第一,它是一个空间和历史的范畴,具有时间跨度宽广,着眼于未来的特点。它要求人类生存的空间和经济发展的空间与生态环境的空间保持合理和协调一致的关系。三者在空间上的协调不只表现在时点上或一段时间里,而应贯通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和历史过程,形成稳定的永恒的“铁三角架”,支撑和满足人类繁续的需要。 第二,它排除经济零增长或放弃发展的可能性。经济可持续发展设定的前提是发展,即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探讨生态环境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多少保证和支撑到什么程度。 第三,它强调代际之间的经济和谐。当代人不能按照利润最大化和经济增长最快化原则,而应按照公平原则去分割资源的需求比例和搭配结构(新公平观认为,公平原则不仅体现在财富分配上,而且体现在资源使用上,当代人的经济过度增长侵占并使用了后代人的资源那是不公平的)。当代人有责任传给后代人一个完好的生态环境,使后代人不必冒因为生态空间狭小和资源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无法生存和发展的风险。 可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包含三个层面:(1)承认生态空间和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在一个有限的生态环境里不可能出现经济的无限增长,较大规模地生产是与较大规模地消耗资源联系在一起,经济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生态环境的状况;(2)关键在于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生态空间和资源数量上的比例关系;(3)核心是把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环境留给后代人。当代人必须放弃过度消耗资源的浪费欲,修正只要传给后代人一个现代化生产力就可交卷的责任标准和道义理念。 上述分析表明,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依赖关系,前者的状况由后者所制约所决定。令人遗憾的是,生态环境已经临近警界点。德国学者萨瑞波弟斯用“新贫困和大阴暗面”的词汇来告诫人类面临着资源、能源及新鲜空气贫乏和暗中日渐滋长的生态危险。自然界难以承受竭其资源和还其垃圾这两大压力,因资源枯竭使城市解体和工人下岗的警报声不绝于耳。赫尔曼·戴利形象而严肃地指出“乐观的沉船”也是沉船,人类正在跨越他们生存空间的“生态围栏”,面临“摔死”的危险。人类必须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立场出发去寻找均衡点,既能把船装满,又能使船平稳行驶而不下沉。 为此,有必要对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进行分析。 代表性的解释有如下三种: 生态盲和信息不对称说。一种观点认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主观原因,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善待环境的重要性,不知道自己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和产生多大影响,谓之生态盲。而生态盲又: (1)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有关。生态是一个开放和复杂的系统,它拥有自身内在的秩序和法则(如四季的有序运行和物质、能量守衡),并在秩序化的过程中实现进化和达到平衡。这一切都在渐进状态中发生,人类难以立刻察觉到自己的行为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什么样的潜在后果。加之生态破坏的后果是隔着空间表现出来的(如中国汉江水质污染推延了“南水北调工程”),使人类准确评估生态系统的变化和自己行为的负面效应愈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