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所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后勤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等的创新问题。高校后勤人员从“学校人”转变成“社会人”,必须实行“企事分开,两权分离”,形成高校社会化服务实体,按照社会化方向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建立相应劳动人事制度,优化分配制度,做到产权明晰,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把高校社会化服务实体成为社会化改革的载体。 高等学校后勤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环节,是保证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满足师生员工生活需要的主要工作,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实现“科教兴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 我国高等学校后勤工作改革已走过了二十年历程,特别是1999年开始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几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改革的成效是明显的。然而,也应该看到:后勤社会化改革毕竟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改革中也碰到许多意料不到的困难和曲折,改革也由学校涉及到社会的发展趋势。 为此,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作较为全面的理性审视和思考,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 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实际上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建立由政府主导,以社会承担为主,高校选择的办学所需要的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它是我国社会经济及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必然性。 (一)从我国高校后勤体制的历史沿革来看 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是在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办后勤、办社会,校园内一切后勤管理、服务及后勤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由国家投资建设,自己管理、自己服务形成了封闭的学校后勤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制,应当说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这种封闭的,缺乏监督、没有竞争机制、不讲成本效益、不讲科学管理、不讲质量和水平的学校后勤管理体系,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高校“扩招”,办学规模几何级数地扩大,这种管理体系已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社会化改革呼之即出。 (二)从国外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实际来看 横向比较,国外比较先进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后勤社会化管理,他们的普遍做法是,把学校后勤很大一部分管理、服务,如保洁、保卫、绿化、供热、供水、供电、学生食堂、学生公寓等均交给社会的专业公司去办,例如法国,高等教育比较发达,1998年法国大学生约210万人,每10万人中有大学生3671人。 学生的住宿、用餐等实行高度社会化管理,由专门的机构——大学事务中心承担。德国的情况和法国类似,学校后勤由大学生后勤服务社承担。美国的高校后勤服务没有统一的模式,一般由学校附近的社区和企业承担服务的职能。这样做一是减少了工作人员;二是通过竞争,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三是促进学校领导集中力量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国外的做法不一定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但“普遍性”经验,对于我们还是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的。 (三)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步实践来看 许多高等学校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化改革必要性的认识,提高了把这场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例如北方交通大学,2001年学校的学生公寓面积为7.7万平方米,人均为4.5平方米,要靠学校的力量达到教育部“421”标准是十分困难的,可以说不知要待到猴年马月。学校不是“等,靠、要”,积极和校外房地产公司建立合作,2002年开发建设了4.8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更快地达到了“421”目标,所以说没有社会化改革,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办成这样的大事的。 又例如浙江大学,在1999年1月抓住四校合并的机遇,整合后勤资源, 组建了后勤集团公司,通过控股、参股掌握了商贸、通信,建筑等多家子公司,完全实现企业化运作,2002年总营业额超过4亿元,利润达1500万元。 后勤服务不仅没有成为学校的“包袱”,教育经费的“无底洞”,反而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推进器”。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政府主导,社会支撑问题 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本是从高校开始的,但随着改革的发展,不再局限于高校,影响和扩展到社会。本是从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的改革,却因财政、税务、城建、规划、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等问题,逐步发展到呼唤政府为主导的改革,从高校系统后勤人士参与的改革,发展到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的改革。 在社会化改革的初期,“摸着石头过河”,人们对这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系统工程式的改革认识不足,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准备不够,一度因诸多“政策性”问题,使改革陷入困境,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政府及各有关职能部门主动配合,积极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高校后勤实体的剥离、转制和运行做了规定,对学生公寓建设中土地划拨,建设收费、项目审批等“特事特办”,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客观地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再停留在“主动配合”阶段是不够的,碰到问题老是“特事特办”也不利于改革的整体性推进。因此,政府必须站到改革的前台,充分发挥其主导和统筹作用。首先,进一步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步骤、政策、重点,办法和要求,并上升到法规的层面,坚持依法办事。其次,要加强领导、落实组织、制定规划、统一部署,使改革高起点、强有力、整体性地推进。再次,要加强监督机制,特别是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总之,要形成以政府为统筹指导、教育部门组织实施,学校参加、社会参与、市场引导,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