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了国际高等教育界所通认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质量也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高等教育“量”的扩张与“质”的保障如何有效地达到统一,已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课题。 一、关于高等教育质量 (一)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 随着高等教育从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追求日益迫切。但什么是质量?什么是教育质量?质量,国际化标准组织对其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具有广义性、实效性和相对性。教育质量,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教育质量的本质特征就是把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区别开来的特征。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特征就是把高等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区别开来的特征。 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在于培养有教养的社会公民,那么其内在质量就应该表现在高等教育的产品——高等教育毕业生的身上。 (二)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参数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处于不断生长的进程中。办学条件是质量生长的重要载体,教育教学改革是质量生成的主要动力,质量保障程序是质量生成的必要机制。办学条件(主要包括招生、投入、师资等各种教育资源变化情况,着重分析生均教育资源的变化情况)、教育教学改革(只有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才能真正摆脱精英高等教育质量模式的束缚,激活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的构成要素)和质量保障程序(确保各种力量通过适当的途径、以适当的规则、在适当的范围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形成施加影响)的变化情况,是衡量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参数。 二、关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教育价值选择”。事实上,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高教界和全社会经常关注的问题。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处于发展相当缓慢的精英教育阶段,很多人并未认识到高等教育质量观应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因而仍在不自觉地用单一的精英教育质量观来评价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高提高高等教育教育质量,那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也成为必然。 那么,究竟应树立怎样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呢?从众多期刊中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科学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同其他观念一样,高等教育质量观也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当今,发展成了世界的主题趋势,高等教育质量观同样不能固守僵化陈旧的观念,而要在原有观念上进行扬弃。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数量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现阶段“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首要任务”。而在新世纪初,人们则将“发展”作为质量观的一项重要内容,认为数量与质量是对立的统一,“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的数量,等于没有数量,甚至还要糟糕。 发展的质量观具有三重含义:一是以高等教育发展为核心,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的质量观。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的质量,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三是质量观本身就是变化、发展的,不能固守僵化的发展观。因此,质量观是随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而变化发展的,不同时期确立的质量标准应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而不是背离和限制高等教育发展”。 (二)坚持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质量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高等教育的趋势》指出:“多样化是当今高等教育中值得欢迎的趋势,应当全力支持。”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的实践充分证明,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研究者们一般认为,这是三种因素使然:一是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规格、类型、层次需求的多样化;二是人才学习需求的多样化;三是为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而形成的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包括以下内容:1.评价标准的多元化。2.评价对象的多元化。3.评价机构的多元化。 (三)树立适应性的质量观 适应性的质量观源于工商管理中的质量理念,主要是指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适应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指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程度,以及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 培养人才的“适销对路”也是考察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杨德广先生认为:“只要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是高质量人才。”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即使学富五车,相当“合格”,但不合用,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则这样的学校就谈不上高质量。研究者指出,“高校也是有目标市场的,不管是教育服务,还是学生产品,如果能够准确适应目标市场的需要,满足目标市场的要求,这样的高校都是高质量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体现着一所院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抢手程度基本上反映着社会对某所院校毕业生素质的综合评定水平。”潘懋元先生评价道:“有人说,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就是高质量,人才市场是教育质量高低的裁判员。这话有点简单化,并且过于‘功利主义’,但有一定道理。”谢维和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强调高等教育的质量应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接受顾客的要求的质量标准。正由于此,我们应“由学科质量观向适应性质量观转变”,“由‘合格’质量观向‘合用’质量观转变”;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出切合社会所用的“合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