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文献中,“执政理念”一词最早见诸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2004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中,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同年6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首次正式把“执政理念”这一新概念运用到党建领域。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他提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① 2004年8月22日,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 胡锦涛明确指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一个重要基本范畴,是执政的理论前提,在整个执政理论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笔者依据2004年以来理论界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研究成果,结合党中央的相关重要论述,拟对此问题作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综述,以期能对深化学术界的执政理念研究有所帮助。 一、执政理念的涵义 执政理念的定义是研究执政理念的理论和逻辑起点。要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建设,就必须首先认识什么是执政理念。关于执政理念的涵义,学术界展开了深入、热烈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观点和见解。主要有以下十七种: 吴克辉、韩庆军认为,在政党政治里,执政理念是执政党的宗旨、纲领、目标所规定的,影响其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要素。执政理念在整个执政理论中处于基础的地位。② 韦华腾认为,所谓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执政意识,是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执政目标的定位,是执政党执政的灵魂。执政理念对执政的大政方针和战略策略的确定起主导作用。③ 吴九占、孟凤英认为,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依据对社会发展规律、执政规律、社会发展本质等的认识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科学施政观念。它主要包括执政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社会发展本质的理解、社会发展目标的确定、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等几个方面。④ 王敦琴认为,执政理念是指执政党根据本党目标所确立的关于如何执掌政权的基本理论原则和基本行为准则。⑤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活动过程中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 何先光、方同义认为,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定位,它决定了执政党执政的性质和结果。⑥ 执政理念深刻影响着执政党的号召力、公信力和执政绩效,乃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⑦ 赵晓呼、陈阳、沈建钢认为,执政理念就是对执政问题所形成的理论和观念,是执政主体对其执政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属于执政活动的意识形态层面及其意识形态的核心观念,是执政党围绕执政目标形成的基本理论、指导思想、理论准则和行为规范,既是产生执政纲领、主张、方略、政策以及工作思路的思想基础,也是执政活动的理论指导和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⑧⑨ 换句话说,所谓执政理念,是指主导和支配执政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一定义得到了学界较为普遍的赞许与认同。 高彩霞认为,执政理念,是指一个政党执掌政权的基本立场、指导方针、原则、政策、目标、方略,以及在执政条件下如何进行党的自身建设等思想主张,是执政党领导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和基本观念,其中最主要的是明确“为谁执政”和“怎样执政”两个问题。⑩ 它是贯穿在执政理论体系一切内容之中的灵魂,也渗透在并体现在执政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11) 马春如、马小如认为,执政理念,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高度理性自觉的观念表现。从性质上讲,它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执政实践相结合的最高观念形态。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与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相统一,就构成党在不同时期执政理念的核心内容。(12) 对巩固和加强执政合法性途径的选择体现了执政者的执政理念。(13) 周敏凯认为,执政指导思想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向与目标,执政理念则是执政指导思想的核心与原则。执政理念是执政党牢固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也是执政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内容,是执政党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它包括了执政党的执政立场、价值取向、方针政策、执政方式,它统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4) 所谓执政,是指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政治领导。(15) 强国认为,执政理念是一个政党对执掌政权的宗旨、目的、任务,以及实现这一任务所需的执政方针、执政准则、执政手段等方面的理性认识和总体把握。科学执政理念是指执政主体为了实现执政目标和执政理想而形成的符合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有着积极的价值追求,并具有全局性、指导性的执政思想和执政观念。(16) 别祖云、刘红认为,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对自身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及其对党执政提出的内在要求的全面认识,它包括对党所处社会环境的认识、对自身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认识、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对所负历史责任的理性认识等。(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