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快速增长。近期,虽然由于受股市行情趋好的影响,分流了部分居民储蓄存款,存款增幅同比有所下降,但仍无法改变其增长过快的基本状况。对这种状况给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影响应给予一定重视。 一、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过快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虽然受股市行情等因素的影响,年度之间呈现不同的波动幅度,但总体增长的趋势并未改变,1996-2005年10年间增长了近4倍(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截止到今年6月底,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6.3万亿元,同比增长16.0%。 表1 1996-2005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S) ΔS ΔS/S GDP ΔS/GDP 1996 38520.8 8858.5 23.071177 12.5 1997 46279.8 7759 16.878973 9.8 1998 53407.5 7127.7 13.384402 8.4 1999 59621.8 6214.3 10.489677 6.9 2000 64332.4 4710.6 7.399215 4.7 2001 73762.4 9430 12.8 109655 8.6 2002 86910.6 13148.1 15.1 120333 10.9 2003 103617.3 16706.7 16.1 135823 12.3 2004 119555.4 15938.1 13.3 159878 10.0 2005 147994.3 28438.9 19.2 182321 15.6 2000-2005年,我国GDP年平均名义增速为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0.8%和7.6%,而同期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平均增速高达14.0%。在收入增速明显低于同期GDP增速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存款增速却高于同期 GDP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这说明我国城乡居民将大部分收入转化为了储蓄存款,储蓄成为居民收入支配的主要渠道。 从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GDP的比重来看,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中低收入国家相比,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GDP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并基本上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15.6%。 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过快的原因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之所以增长过快,表象原因主要在于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0.8%、11.5%。收入增长是支撑居民储蓄存款不断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较大的就业压力和不稳定的未来收入、效率较为低下的投融资体制、尚需完善的消费信贷制度、老龄社会的到来和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等也是影响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过快的重要因素。 (一)较大的就业压力和不稳定的未来收入 首先,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失业率却呈升高的趋势。劳动力总量增加、产能过剩以及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使目前我国的就业刚性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显示,1985年我国GDP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多提供240万个工作岗位,而2005年GDP增长1个百分点仅能多提供90万个工作岗位。今年我国劳动力供应总量将达到峰值,供大于求的数量可能会达到1400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稳定性减弱。其次,居民收入预期不乐观,未来收入具有不确定性。虽然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未来收入增长中的不确定因素仍较多,如自然灾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及粮食价格的波动等。 2005年我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幅比上年回落15.5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较大,企业为保持市场竞争力,势必会压缩工资水平以降低经营成本,最终导致工人未来收入水平下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除了岗位难求,工资待遇也有下降的趋势。就业压力和未来收入的不稳定性势必会使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 (二)效率较为低下的投融资体制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存在诸多亟需完善的地方,股票、债券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私募市场等仍欠发达。而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风险梯度不够完整,业务分散、功能单一、产品兼容性等问题有待整合和调整,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需求。目前,整体来看,中资金融机构的金融开发技术比较落后,电子化程度较低、金融工具和品种单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金融创新中处于被动模仿的地位,利用金融创新获取利润和占领市场主动权的能力较差。由于广大居民收入水平没有达到一定高的程度,风险承受能力还较弱,除银行储蓄存款外很难找到更多可靠的投资渠道。与直接融资相比,目前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作为间接融资主体的银行经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良贷款率较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成本高、效率低,难以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