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形态多样,蕴涵丰厚;既是民族的文化智慧和精神家园,也情系民族之魂、之根、之本;并展现了民族的生命形态、生存状态、生性心态、生活姿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文化审视、理性透析,珍惜其幸存,坚守其根脉,是民族责任与时代使命。 非物质文化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惟其具有人文精神,方使其能经世而远,历久弥新,它不仅决定她的今天,而且决定着她的明天。“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最近国家主办了非物质文化展览,颁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公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6月10日的“文化遗产日”被定为国家级的新节日,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热情关注,也激发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加强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已是国家的决策,民族的心声,人民的共识。认知我国非物质文化的现状,对加强保护提出若干设想,有益于非物质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程的建设。 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每个国家和民族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都认识到要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种反思是为了更清晰地认知自己的文化根脉,而不是否定自己的民族之根。在对我国的文化认识过程中,“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长期以来是约定俗成的理论概念。在文化形态上,它由无形和有形的两部分组成。这些民族文化遗产,尤其是无形的一部分,与世代民间传承的技艺者、表演者生死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民族或特殊群体的文化精神、审美特性,其鲜明的特性是其它依附现代工业社会所产生的文化所不能代替的。从这种意义上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就意味着民族特性、民族个性的消失。基于这种认识,抢救、保护和弘扬不同民族、群体的传统民间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民族十分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认识到保护本国、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我国,对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已有比较清醒的认知: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传承,是增强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对它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措施尚不如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至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未纳入国家法律的保护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确立我国文化身份的重要措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传承中华文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西方的文化观、价值观的冲击,加之一些认识误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一些传统民间文化日趋式微,被淡化、被扭曲、受漠视、受冷落、有迷失、有失传、很沮丧、很无奈,有不少民间艺术面临后继乏人和失传的危险,甚至正在迅速消亡。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文献得不到科学的保护,有的珍贵资料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甚至流落到国外。这些问题已引起了我们国家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立了领导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全国人大代表也曾多次提出制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议案,强烈呼吁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纳入法律轨道,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需求。 当今,许多地方和有关部门切实加强了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领导工作,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协调机制得到了加强,狠抓了落实,使抢救和保护工作呈现出了新的景象、新的局面。在整个的抢救和保护实践中,加强了规划和立法工作,使抢救与保护工作逐步地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在财力上,也正逐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了经济的支撑;在专业队伍的建设上,也得到了加强,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人才保障;在舆论方面也加大了宣传的力度,在社会上逐步形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观念的转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的重要性正在形成共识,认识到紧密结合当前文化发展与改革的实际,要力求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创新、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贯彻落实民族和宗教政策的关系。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在抢救、保护、利用的同时,也要防止随意滥用、歪曲民俗文化,损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如上情况,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得到了国家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抢救与保护工作进一步向纵深拓展;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代表作保护体系的构建迈上了新台阶。 非物质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与理论期盼 非物质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开发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也是理论科学。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有效保护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前提,因其文化蕴含厚重,科技含量很高,必须依靠科学研究来决策。坚持科学发展观,认识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理论研究也要逐步展开和深入。这不仅可提高人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在实践中也有利于指导与规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当代中国经济的繁荣昌盛,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形象与品位的模糊,形成了很大落差,亟待理性的思考与文化身份的认同和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