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 当前正在展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保证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一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在中国有9亿农民, 城市吸纳巨量农村人口尚需时日的情况下,如何让农民也可以分享到中国现代化的好处,就成为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关键。这个意义上讲,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在城市化和市场化以外,通过强有力的国家力量(包括财政转移支付,但不仅是财政转移支付)介入农村建设,以使9亿农民所依托生存的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 使农村成为助推中国现代化的力量。 二是新农村建设的反思意义。我们在设想中国未来现代化的样式时,一个不容置疑的前提就是“美国的今天即中国的明天”。问题是,中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中国13亿人口可以过上美国式高消费的生活,目前全世界的能源和资源,仅供中国一个国家也不够。何况不止是中国要过上美国式的生活,而且印度、越南及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要过上美国式高消费的生活,则地球的环境、资源、能源能否支撑?这是一个严肃的必须在当下即要考虑的问题。假若地球的环境及资源的确有限,中国13亿人口事实上不可能过上美国式高消费的生活,则中国现代化要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建设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是要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前提下,通过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通过发掘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智慧,通过提高生活质量,而非提高消费数量的办法,建立以人为本的新的生活方式。这个意义上,新农村建设前面的“社会主义”这个关键词,可以为建设“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提供巨大的想象力空间。 三是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身不仅仅是中国实现美式现代化的手段,而且可能成为中国自己的以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己内心世界和谐的,以人为本的,讲究生活质量的,“低消费、高福利”的现代化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方式中的“低消费、低污染、低能耗、高质量”(“三低一高”)与美国式生活方式中的“高消费、高污染、高能耗”,形成了鲜明对照。欧美式以“三高”为基础的现代生活方式能否持续?若不能持续,则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取得的“三低一高”的生活方式,也就成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新的文明样式。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依据 曾业松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必然性,又有紧迫性。 第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历史的机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必然要求。依据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参照国际经验,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在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8.23万亿元,列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第一、二、 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为44%,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是23%和33%;城镇化从1978年的17.9%上升为43%,1998年以来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 进入了飞速成长时期。从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来看;1994年以来,全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近三年已连续突破2万亿元、2.5万亿元和3万亿元大关。 相对于过去捉襟见肘的“吃饭财政”,已经基本具备建立公共财政的条件,具备一定的反哺农业、带动农村的能力。正是由此,近年来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力度逐步加大,连续3 年出台了指导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制定了“两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支农政策。这一切表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第二,我国总体进入小康社会,但城乡之间反差拉大,“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迫切要求。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提高。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农业面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和市场约束、体制障碍等严重问题,成为三次产业中效益最低的产业、国民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一个很难解决又必须解决的问题。从保证粮食供给看,我国每年净增800—1200万人口,需要新增粮食100亿斤左右。今后要以日益减少的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对农业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农村面临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等发展难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相比,同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达到30.8%,中部地区只有9.8%,而西部地区却是-14.1%。农民面临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低等突出问题,人均收入不到城市居民收入的1/3,收入差距导致占有财富的差距,集中表现为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差异。占总人口60%的乡村人口只消费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3,储蓄额不到居民储蓄总额的1/5。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基本建设、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反差。如果任其发展,将直接严重地影响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影响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结合起来,不仅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和迫切要求,而且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