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办教育复兴发展的20多年来,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仅在数量上已达到相当规模,而且在质量上也逐步取得了社会的认可,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到2005年底,我国内地范围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普通高校已达226所,独立学院249所,在校生140万人。显然,民办高等教育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支重要生力军。但是,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所指出的:“现阶段中国的民办教育到了一个兴衰的关键时期”。① 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在拥有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许许多多困难和问题,阻碍着它进一步发展的步伐,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寻求解决对策。 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进程中,为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高等教育的要求,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民办高等教育大力发展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把我国由目前较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毫无疑问,实现这一系列目标要求高等教育有更快的发展。 首先,高等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必将进一步普及。有学者以教育现代化的有关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提出了全面适应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② 其中涉及高等教育的重要指标有两项:一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30%以上;二是每万人口中大学在校生人数200人以上。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即先后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经20余年发展,其高等教育入学率基本超过40%,每万人口中大学在校生人数超过300人。以上述两个指标作参照,我国2005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1%,每万人口中大学在校生人数为110.34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因此,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无疑拥有着广阔的空间。 其次,高等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条件。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已经证明,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才始终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社会财富增加和综合国力增强的主要源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必须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高素质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也必将有其发展的空间。 (二)教育需求旺盛,高等教育供不应求,需要民办高等教育加速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经数年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了较大发展,从1998年招生116万人,到2005年招生达697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我国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无论是从社会对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需求分析,还是公民对高等教育的渴求来判断,我国高等教育都必须加快步伐,大力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面临一个高等教育学龄人口高峰,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更多需要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老百姓希望子女接受高层次、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呈现高预期状态。《中国社会学白皮书》中写道:“中国公众常常在教育投入上做出超乎寻常的选择,如节衣缩食供子女出国留学等。望子成龙和在子女身上寄托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是中国文化历史积淀中孕育出的一种社会心理,而独生子女的普遍性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心理。”据近两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布的《当代中国农村青年状况》调研成果显示:农村青年希望子女将来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41.4%,本科学历的占18.5%,而专科以下学历的仅占5.1%。对城市青年的调查显示:希望子女有博士学位的占44.5%,有硕士学位的占26.7%。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农村家长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异常旺盛。这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公众崇尚知识、重视教育,另一方面又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而又现实的要求。 正是鉴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国家确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在学人数达到3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2020年, 在校大学生达到4000多万人,比现在翻一番。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国家财政难以承受重负。 其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的超常规发展和历史欠账的积累,高等教育已不堪重负。据测算,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行政用房缺口达4000多万平方米,图书缺口约5亿册,仅此两项即需投入750多亿元;专任教师缺口达6万人。③ 其二,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已占到教育拨款的1/4,这个比例远远高于日本(10.81%)和韩国(7.89%),也高于美国(20%)。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而且也必然会增加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绝对数。但鉴于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政府不可能通过挤压义务教育的投入来继续提高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比例。也就是说,这种投入的增加是有限度的。如:原来用于高等教育的中央财政收入中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的教育投入,中央已决定用于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就是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