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人类物质文明程度提高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损耗、酸雨蔓延、许多生物濒临灭绝,水、空气、土地等资源均受到严重污染,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基于此,人类文明发展新模式——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提出,并受到世界各国广泛的认同。1994年,我国制定并发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而“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也是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为了实现这种变革,必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① 尔后我国一大批高校纷纷倡议创建“绿色大学”,并在借鉴国外大学开展的环境教育和校园示范经验基础上,卓有成效地拉开了创建活动的帷幕。 然而,在实际创建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疑惑和难点,如创建“绿色大学”应当选择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如何实施及以什么标准评价“绿色”结果等,由此引发一些普遍性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梳理,并提出了一些策略建议,以期望能引起同行的共鸣和质疑,让“绿色大学”创建工作赋予更大的现实意义,并获得期望的价值。 一、价值意义:创建绿色大学的现况与影响 随着“绿色大学”概念的提出,高校掀起一股“绿色”热潮。1998年5月, 清华大学首发了“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并提出了分两个阶段实施的方案,1998年~2001年为第一阶段到,2002年~2006年为第二阶段。主要包括“绿色教育”、“绿色科技”和“绿色校园”三方面的建设内容②。1999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2001年~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宣传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全国高校中逐渐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尔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实施“建好一个中心(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搞好三个推进(理论研究、宣传教育、直接行动)”的绿色大学整体方案③;北京师范大学以“推进绿色教育,建设绿色校园、倡导绿色行动、塑造绿色人格”的绿色大学建设内容④;广州大学从开设全校绿色教育课程、开展绿色科学研究、加强绿色网站建设和提升培养高级绿色教育专门人才等“绿色教育计划”⑤;浙江师范大学推出绿色理念、绿色行为、绿色标识、绿色环境、平安校园等五个方面建设绿色师大的新举措⑥;广西2003年起在高校中全面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并已批准了广西大学等8 所高校为绿色创建试点示范单位⑦;陕西省“创建绿色文明大学”活动也于2003年4月正式启动⑧;云南省十四所大专院校向全省高校发出倡议,希望全省高等院校加入到全国“绿色大学”的创建行列中,争创省级或国家级的“绿色大学”⑨;等等。“绿色大学”、“绿色学校”的创建蔚然成风。 “绿色大学”的提出赋予了现代大学新的内涵,对现代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它有助于大学生确立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巩固人与自然共存的和谐意识,养成生态经济的思维方式。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类的全面进步。“绿色大学”创建的过程中,由于高校之间禀赋的差距,虽各持有特色,但有许多共性的特征。一般主要指大学建设贯彻和渗透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办学模式、科技开发、课程设置、学生生活方式和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绿色大学蕴含着现代大学的特征。 二、价值事实:发展中的误区与偏失的归因判断 “绿色大学”是一个全新命题,对它尚未有权威的解读。笔者在考察中发现,许多高校在实施绿色大学创建过程中,存在着两大较为突出的问题: 1.理论准备不足,概念认识有失偏颇。由于绿色大学是个全新的概念,为此,在对其固有概念的诠释难有统一的说法,各显千秋,各有侧重。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院士认为,所谓“绿色大学”建设,就是围绕人的教育这一核心,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指导思想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⑩;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远增认为,绿色大学就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保持学校持续发展潜力的大学(11);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叶平教授认为,“绿色大学”主要指全面贯彻和渗透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时代大学,是大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社会精神文明工程(12);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博士生李久生副教授、谢志仁教授认为,绿色大学是指大学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同时,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通过制定系统的绿色行动计划,开展有效的绿色教育活动,创设良好的绿色文化氛围,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现代教育的理念融入大学的各项教育和管理活动之中,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新一代世界公民(13);福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廖福霖教授认为,创建绿色大学要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科学地分析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过程,培育校园的绿色精神(14);等等,这些观点虽辞令各异,但还是比较科学地阐述了绿色大学的精神内核,基本上概括了绿色大学的内涵。但这些都还是仅停滞于一般意义或相对概念上的阐述,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在指导实践中也没有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一些大学在“绿色大学”的认识问题上难免有些狭隘与粗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