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农业多功能的解释,是希望通过农业多功能这一概念定位,重新认识农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下,把握和理解“生产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强化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农业多功能调整与拓展的实践情况;其次,根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的目标要求,探讨如何实现农业多功能的调整和拓展;第三,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现代农业的责任和作用提出建议。 一、农业多功能定位调整与拓展的实践 从我国实践看,在一个长时期内,特别是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间,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的要求以及农业的功能定位,符合典型的库兹涅茨对农业的贡献分类。 其一是产品贡献。1949—1978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1.9%,而粮食年均增长达3.3%,农业的产品供给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此外,农产品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来源,在促进我国工业化,特别是轻工业发展方面作用明显。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全部工业原料中仍有40%来自农业,轻工业产值中70%是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制造的。 其二是市场贡献。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份额很大。1978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8.1%,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82.1%,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70.5%。在农业和农民数量占绝对规模的国家,它必然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民用于工业品的支出,通过化肥、农机及房屋建筑材料等生产资料消费以及衣物、家庭用品等生活资料消费,从两方面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市场贡献。1978年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高达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65%。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农业和农民对工业品的国内市场贡献是巨大的。 其三是要素贡献。长期以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1952—1990年,我国工业化建设从农业吸取了约1万亿元的剩余,差不多占国民收入全部积累额的22.4%。剪刀差、税收和储蓄方式所占比例1952年为52.4%、36.3%和11.3%,到1990年三者的比例变化为64.4%、7.4%和28.4%。农业税收减少和储蓄的增加表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农业剩余吸取方式开始由强制性向自愿性转化。 其四是外汇贡献。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外汇贡献作用是明显的,特别是对许多欠发达国家而言,通过农产品出口实现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获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是很多国家共同选择的战略。但由于我国长时期处于封闭状态,对外贸易总量有限。1980年全国进出口总额仅为381亿美元,其中出口为181.2亿美元,但出口商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为29.8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6.5%,再加上轻纺产品、油脂等农产品加工产品,仅从所占比重看,我国农业的外汇贡献还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在较长时期保持高速度增长,GDP总量和人均GDP增长迅速;二是国民经济结构变动明显,非农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1978—2005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总量从3624.1亿元增长到182321亿元,增长了50倍,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增长9.6%左右,人均GDP2005年已达到1740美元。国民经济结构变动,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农业显然有新的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都必须全面准确理解“生产发展”的深刻内涵,重新定位农业多功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因此,在新形势下,农业多功能定位应包括:一是强化农业的产品供给功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其它经济活动对农产品的需求;二是调整农业的要素贡献功能,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和释放双重作用;三是增强农业对农民的收入贡献,在农业内部开辟农民收入增长的更多渠道;四是强化农业的市场贡献功能,为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最后是充分凸现农业维护资源环境的保障功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提供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几乎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的基本功能。强化农业的粮食供给功能,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其二,粮食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其三,一定的粮食自给能力具有的安全保障和战略功能,具有公共产品特征。与此同时,用于支持工业发展的原料供给,对我国农业发展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以农产品加工品为原料的纺织品出口, 已成为我国出口产品和外贸顺差的重要贡献因素。2001—2004年,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额由498.29亿美元增长到887.67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21.2%。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相对于国内工业对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巨大需求,特别是相对于国内强大的农产品加工能力,我国农业的原料贡献能力明显不足,需要大量进口来弥补,从而反证了农业原料供给的重要性。比如我国最大宗进口农产品,第一位的大豆进口量,2002—2004年分别为1132、2074和2023万吨,三年增加量约翻了一番。第二大进口产品,食用植物油同期进口分别为321、542和676万吨,年均递增62%。 作为第三大进口农产品的棉花三年进口量分别为21、95.4和198.4万吨。此外, 作为工业原料的动物皮、毛进口占到畜产品进口的60%。这些农产品原料进口,一是数量大。大豆进口量相当于国内需求量的60%,棉花大量进口导致国内棉花价格和种植面积大幅波动,年际间面积增减1000万亩左右,价格年际间波动幅度超过40%。2004年棉花进口量相当于国内生产量的30%。二是增长迅速。由于大量的农产品,特别是作为原料的农产品进口增长迅速,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由多年的净出口变为净进口,2004年农产品贸易逆差高达46.4亿美元。因此,确保农业的产品供给,不仅要确保食品和粮食供给,而且要确保农产品原料供给,这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对农业的基本要求。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工业原料供给,再加上农民能获取相对多收入的水果、蔬菜生产,都涉及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何摆平资源供给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对农业的产品供给能力保障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做出更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