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和谐社会是一个整体的、发展性的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充分和协调发展。和谐的教育既是和谐社会的子系统,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的教育首先是一种公平发展的教育。对大多数人(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来说,教育是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对社会而言,教育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平等的“伟大的工具”。因此,和谐的教育应当体现在为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公平的机会;体现在为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自由流动拓宽渠道;体现在为促进共同富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和谐的教育还是一种充分发展的教育。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生存型消费支出比例呈下降趋势,用于教育、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方面支出的发展型消费比例正在不断提高。当前,我国居民储蓄已突破12万亿元,其中主要的意向是投向教育。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显示,子女教育消费首次超过养老和住房消费,成为居民储蓄的最大目的。据估计,全国居民教育消费额每年约2500亿元。加上就业压力增大与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社会对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教育的需求十分旺盛。仅仅依靠公办教育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为缓解大众的教育需求矛盾提供了选择性,并帮助待业人员更新观念、调整心态、增强能力。因此,和谐的教育体现在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各自充分地发展,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提高人口素质;体现在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使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优势互补、平等竞争,在和谐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创造和谐。 二、民办教育在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并把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为构建和谐奠定坚实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民办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走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的实践充分证明民办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发展民办教育有利于增加教育供给,满足教育选择,扩大教育投资,实现教育公平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教育的办学模式日趋多样化,从幼儿园到大学,从短期培训到正规学历教育,从普通文化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都有民办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此外,在一些外来经商、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还有各种各样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如此丰富的教育供给,满足了人们日益增加的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承认了利益驱动机制,而且在更深的层次上唤醒了人们的主权意识,也为人们的自由选择提供了条件。弗里德曼甚至认为:“只有使教育系统的大部分都私营化,才能实现对教育的彻底重构,私立的营利性机构将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并能形成与公立学校的有效竞争。”① 民办学校面向市场,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和经费,往往开展各种特色教育,以吸引具有不同需求的受教育者。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选择教育的需要,是教育进步和发展的方向,也是国家实现教育普及化和多样化的重要标志。 2003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民办教育取得了与公办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为其规范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促进法》以“出资人可以取得合理的回报”结束了“民办教育要不要以营利为目的”这一长期的争论,维护了民办教育的合法权益,极大地鼓舞了民众投资教育的热情,有利于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减轻政府教育财政压力,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形成以公办教育为主体、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丰富了“穷国办大教育”的有效途径。 但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资源短缺,逐渐形成了教育的不公平发展,影响了我国教育普及化的进程。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属于非政府力量提供公共产品,因此本身就是教育机会公平性的体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增加,为更多的人接受这一阶段的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培养了大批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为更多的人参与社会竞争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起点。“处于较低社会地位而有较高教育者,较有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处于较低社会地位而有较高教育者较可避免其向下社会流动”②。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为社会流动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公平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