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五个目标要求涵盖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等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生产发展”是基础和前提,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村经济壮大了,才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条件,而信息化在推进新农村生产发展中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化是推进新农村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也是指在经济与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信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含量逐步上升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信息化的发端可追溯到20世纪中叶。“信息化”和“信息社会”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日本学者梅田忠夫和上岛最先提出的。在信息化概念的国际传播中,法国的西蒙·诺拉和阿兰·孟克起了重要作用。信息化的概念传入中国是在1986年。信息化概念的出现是与现代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微电子、计算机的发明,随后出现的各种信息技术及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产业群,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适合人类社会技术进步过程中发展最快、渗透力最强、应用最广泛的关键技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创造着有史以来人类最高的劳动生产率。著名的摩尔定律、麦特考夫定律反映了信息生产力的发展和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上世纪中叶,斯蒂格勒研究了经济行为中信息的作用机制,认为对信息的获取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同时发现信息可减少经济行为中的不确定性,节省生产和投资的成本,并带来收益。紧接着,马克卢普、波拉特、贝尔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信息经济的概念,并把信息看成是后工业社会的改造资源。信息资源化,是随着信息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日递增才逐渐认识的。特别是近几十年,由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为信息的生成、传递、存贮和积累提供了用武之地,而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卫星通讯、电子计算机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又为信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和条件。正是在这种科技条件下,各种形态的信息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增长并迅速地积累起来,很快就达到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基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同样,在我国,信息化也应该逐渐成为新农村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一)信息化可以从产生农业递增效应上促进新农村生产发展 按照传统的增长理论,经济增长取决于可利用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等要素。随着科学技术影响的日益增大,传统的增长理论已无法解释很多经济活动现象。比如对于劳动力价格较低的穷国,同样的投资应比富国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进而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其中致命的缺陷在于:传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假定为由某种外生力量所决定,并按某种外生的速度发展,技术进步不在资本物品中。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并且原有意义上的劳动力概念也应为人力资本。为此,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应为:人力资源、可供利用的物质资源、管理效能和技术水平。其中,人力资源(以受教育程度衡量)和技术水平(以专利数衡量)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人力资源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力资源,技术水平是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20世纪初为5%~20%,70年代超过50%,目前已达70%多,而投资增加的作用不到30%。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还将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专业化的知识,强调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可使经济产生递增效应。 1986年经济学家罗默在其内生增长模型中,进一步将知识视为除资本、劳动之外的第三个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中,知识作为生产函数的投入要素产生知识效应,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知识要素的投入更为重要,投资收益更为明显,全球软件市场从1990年至今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1993~2003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2.8%。硬件与软件比例的发展趋势是:10∶1~1∶1~1∶10,软件产值将逐步超过硬件的产值。这表明知识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 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由信息提炼而来的。信息化则加速了“信息”向“知识”的升华,在推动信息经济壮大的同时,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并加速实现信息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从生产力要素构成上看,信息化使得知识与技术的投入已经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内生递增效应作用”更为突出。可以认为,知识与技术也成为影响农业劳动力素质,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农业物质与能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加速新农村生产健康发展。 (二)信息化可以从增添农业经济活力上促进新农村生产发展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农业发展增添新活力,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在农业发展中,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硬投入比重减少,而以信息技术、信息装备为主的软投入比重不断增加,从而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物质含量越来越少,技术含量、信息含量越来越多。相应地,能源、物质等资源禀赋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小,而知识、信息等智能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以计算机、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使人类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摆脱了迟缓、分散的传统方式,代之以高效率、专业化、集成化、多样化的现代方式,彻底打破了物质、能源与农业发展这种正相关性。信息越来越多地成为农业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二是信息化为农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信息化带给人类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使经济活动日趋网络化、信息化。特别是Internet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使得时间和空间对偏远农业发展的制约明显减弱,农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