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为了发展、普及与提高小学教育,党和人民政府根据各个时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源源不断地为小学教师队伍补充了新生力量。这样,不仅使补充的新生力量在数量上满足了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在质量上也不断地有所提高,为发展与提高小学教育提供了保障。 一、建国初期小学教师的来源渠道和培养途径 新中国成立时,小学教师队伍主要由在老解放区从教的小学教师和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在职小学教师组成。老解放区小学教师中的大多数人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走上教育岗位的。他们经过了革命斗争的锻炼,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热忱,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所以文化、业务水平不高。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小学教师一般都有中等师范以上的学历,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旧社会,所以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业务观点以及生活作风,都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转变。对于这两部分教师都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在职培训,使他们适应新中国人民教育的要求。 在新中国成立时,小学的数量相对来讲比较少。这是由于在旧中国,广大工农劳动群众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的子女无钱也无权受教育,因此能够进入小学读书的学生只占学龄儿童的20%左右。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上翻了身的工农劳动群众迫切地要求自己的子女能够入学读书;而且国家经济建设的开展也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劳动后备力量。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展小学教育就成了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解决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党和人民政府除提倡以民教民的群众教师和小先生制外,还通过多种渠道补充新师资。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大量举办小学教师短期训练班和积极开办师范学校,以此来加快培养小学教师的速度。 小学教师短期训练班是因小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新师资来补充教师队伍而成立的临时机构。早在1951年8月,教育部在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会议上就提出:“今后三五年内,培养师资的工作应以短期训练为主。”① 据此,各地政府和各级师范学校普遍地成立了小学教师短期训练班,招收大量的城乡失业知识分子、家庭知识妇女以及年龄较长的高小毕业生,给予三月、半年或一年的训练后即派任为小学教师。在1952年,中师招生26.2万人,其中短训班学员即达17万人,占新生总数的65%。② 据当时的文献记载,建国初期小学教师的需要量在100万人以上,但正规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每年不足10万人。所以绝大部分新补充的教师都是由小学教师培训班培养出来的。由于培训班培养出来的师资质量不高,所以在这个时期曾一度停止过短训班招生,但直到1956年,教育部还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在大力发展师范学校的同时,采取短期训练的办法,来补足小学师资的缺额。③ 师范学校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主要机构。师范学校中又分为初级师范学校和中级师范学校。据《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初级师范学校招收25岁以下的小学毕业生及同等学力者,成绩优良的可免试保送升入;修业三至四年;毕业生服务期满,由主管部门调入师范学校相应年级继续进修到毕业。其任务以培养小学一至四年级教师为主。中级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培养程度较高的小学教师。据1952年统计,当年师范学校招生共9.2万人,其中初级师范新生即达6.5万人,占新生总数的71%强。这种情况表明,在建国后的两三年内,我国的师范学校是以初级师范学校为主的。 为了提高小学教育质量,1954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决定:“中等师范教育今后的发展方针,应是有计划地发展师范学校,将现有初级师范学校逐步改办为师范学校或小学教师轮训班。今后小学师资的供应,除师范学校外,可另办师范速成班招收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多的地区也可招收高中毕业生)训练一年。”④ 于是,从1954年起,初级师范学校就一般不再招收新生,其中相当一部分初级师范学校升格为中级师范学校,也有的初级师范学校被改建为小学教师轮训班。此后,中等师范学校成了培养小学教师主要机构。据1956年统计,全国的中等师范学校已有598所,在校学生为27.3万人。⑤ 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为小学教师队伍提供了可靠的来源,也提高了小学师资的质量。另外,师范速成班也培养了一部分小学教师。 二、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文革”时期小学教师来源渠道和培养途径的变化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1958年受“大跃进”形势的影响,提出了三年到五年内基本上“普及小学教育”⑥ 的过高要求,于是,作为培养小学教师主要机构的中等师范学校也“大干快上”,加速发展。据统计,1958年中等师范学校已发展为1028所,比1957年增长了3.3倍;1960年更增加为1964所,比1957年增加了近4倍。有些省区甚至实现了“县县有中师”。这种快速增长造成了师范学校教学质量的明显下降。因此在教育部于1961年10月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规定:中等师范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小学教师。“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三年”是中师的基本学制。中师和其他学校一样,也应该“以教学为主”。并且应该注重教学质量,稳步地发展。此后,为了克服当时国家遭遇到的经济困难,根据“调整、整顿、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中等师范教育也进行了调整。到1965年,全国的中等师范学校已压缩为394所,比1960年减少了4/5。⑦ 显然,压缩过多就减少了小学教师来源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