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其特点 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德国的学徒式教育模式、美国专业式教育模式、二战后的协作式教育模式。这三种模式是近半个世纪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 1.1 德国学徒式教育模式的产生 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最早产生于德国。1809年洪堡创立了柏林大学,确立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和“学术自由”的办学原则,把培养科学研究者和发展人类科学文化作为主要任务。19世纪中期,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德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研究所,出现了学徒式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学生以科研助手的形式与导师在研究所或实验室从事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类似于中世纪行会艺徒教育中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德国的研究生教育只有一级博士生教育,德国十分重视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他们的目标是培养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工作者。 德国的学徒式教育模式,主要采取的导师负责制。德国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主要集中在大学内部的研究所,研究所实行讲座制,由权威的教授主持,教授带领若干副教授和讲师进行科学研究。导师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负责招生、制订培养计划、进行科研指导、论文写作以及对论文评审等方面,这样导师就完成了博士生培养的组织、管理与监督,因而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博士生教育。博士生在学习期间的中心任务是科研和撰写博士论文,没有课程学习的计划,也没有学分要求,有的学校开设研讨课,即习明纳(seminar),也是为了提供教授与博士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研究材料与数据的搜集和整理、论文体例的确定、理论分析和得出结论以及论文的写作技巧等方面,导师的指导对博士生的科研训练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由于德国的培养方式不强调课程教学,因而考试是在博士学位论文被接受后与论文答辩同时进行,共同作为是否授予学生博士学位的考核依据。博士生申请论文答辩前,需要博士学位委员会指定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专家评阅,若无异议,博士生才可以参加答辩,答辩中所提的问题主要是针对论文的主题和本专业内的基础理论知识。 德国的学徒式教育模式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个性化、非正规化的特点,这种培养模式与德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研究型培养模式日益受到批评,主要不足表现为: (1)博士生不设系统课程,不利于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特别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同时,也不利于他们今后从事基础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 (2)博士生在一名教授的指导下或在规模较小、研究方向比较单一的研究所里从事研究,学术视野狭隘,缺少科研合作,而现代的科学研究则要求科学工作者具较宽的知识,强调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以及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共同合作。 1.2 美国专业式教育模式的兴起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在19世纪初借鉴模仿欧洲大学,特别是德国大学的办学经验和模式发展起来的。1876年,美国第一个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大学霍普金斯大学成立,它是美国最早从事高深学问研究和提供高级学位课程的私立高等学校。到1900年,美国已有1150所大学开设了研究生课程。 美国的专业化模式是指培养研究生过程的形式化、标准化和专门化。美国研究生教育自19世纪下半叶产生开始就追求着科学探索和社会服务两大目标,它兼备了理论性与应用性,尤其是长期彻底贯彻应用性的培养目标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一个显著特点。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两个教育层次,不同的研究生教育阶段,其培养计划也有所不同。硕士生培养阶段,重视教学的作用,强调课程的学习。硕士生的培养计划一般包括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并配之以综合性考试和一篇论文或与其相等的一个有创见的设计,还有的只注重课程的学习。而博士生的培养着重于使博士生能自由地探索问题和发表意见,在学科上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其培养计划一般包括听课、课堂讨论、研讨会、自学和科学研究等。 美国专业化培养模式组织管理由研究生院负责。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设有10个研究生院,但这种研究生院只是一种组织形式,虽设有院长和教学班子,但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它没有专门教师编制、设施和预算,实质性的培养由各系负责。研究生院在有关整个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培养事项上有决策权,起指导、协调作用,如制定学位标准、课程管理、招生及学籍管理、经费管理等。 专业化培养模式在更大范围上把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要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研究生院的出现,表明整个教育体系已同生产发展建立起直接联系。因此,以研究生院为主体的专业化培养模式既是美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创新,也是正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根本方向,并成为大多数国家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榜样。 1.3 二战后协作式教育模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