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对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五大趋势是: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的趋势;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社会发展理性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教育终身化的趋势。在这些趋势的影响下,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反映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校的一项历史任务。 长期以来,学校被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因袭式”教育方式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经典模式,评价人才的标准是拥有知识的多少,知识最丰富的人被认为是最杰出的人。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科技迅速发展,知识陈旧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传播方式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些专家、学者更是尖锐地指出:“在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里,不创新就等于死亡。”这些都给我们明确地发出了一个信号: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时代向当代大学提出的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现行高校教学管理之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弊端 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从总体上来说并没有摆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因袭式”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在坚持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忽视了学习、办事能力的提高,侧重模仿和继承,使学生善于守业而缺乏创业精神。从21世纪社会对教育要求的高度上审视,下面几个方面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 (一)学生的知识面狭窄。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人才培养的计划和专业对口,且专业划分过细,必修课限得过死,学生在一个专业之中,没有选择课程的自由,没有更换专业的可能。近十年来,这一情况有所变化,专业口径有所拓宽,学分制、选修课、主辅修制、第二学位制等为学生拓宽知识面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是,由于思想还不够解放,学生学习仍然受到很大的制约,许多学生没有较多的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无法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吸取其它领域的知识。应该说,在学生知识面狭窄的问题上,我们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进展。 要想在这一问题上有所突破,需要我们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探索更为有效的机制。 (二)教学方式僵硬。 这是一个人们早就提出众多批评但又改变甚少的问题。有人说,现在的教育太僵硬了,其主要特点是:僵化、呆板、机械、单一,在教学的组织和安排上,用统一的计划、大纲、教材、考试方式和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学生,课堂教学仍然将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重视知识传授,忽视研究创新;重视教,忽视学;重视现成的结论,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统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认识能力的培养,忽视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重视考试的选拔功能,忽视对学生的全面综合评价。从学的方面看,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循规蹈矩更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准,像这样学下去的结果只能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丧失。这必然会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一个有生命活力的个体,是有个性的人。人才培养固然需要基本规格和基本标准,需要各种规范和严格要求,但目前需要的是弹性和灵活性,更要强调的是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没有新的突破,那么,培养人才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就是一句空话。 (三)学生创新意识缺乏。 处于上述状态下的高等教育必然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育往往忽视学生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培养与激发,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回答现成的问题,缺乏主动提出问题的探索能力。换句话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往往是答题者,而不是出题者。这显然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烙印有关,即不倡导标新立异,更不允许离经叛道。在这种教育思想影响下,大学生关心的往往是最后的结论而不是过程和方法,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必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二、变革教学管理、培养创新人才 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核心。这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搞好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此同时,深化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使之适应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这是一个影响高校今后建设和发展全局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思想、制度和方法基本上是与计划经济条件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相适应的,相当多的教学管理是围绕着知识传授进行的,高校教育的“死、僵化、呆板、机械、单一”的特点无不与教学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教学管理的机械与呆板,才使得传统的教学在大学里得到了系统而完整的实施。因此,在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方法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深化教学管理的改革。 (一)变革教学管理思想。 当代大学的教学管理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应该以面向基层、面向教学第一线、面向服务对象为原则。教学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何一项教学管理的政策、制度、措施的出台都要符合这一目的。管理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尤其是教育改革时代,教学管理更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学管理的目的不是“卡人”或“整人”,而应是有利于形成科学、严谨、生动、活泼、宽松的人才成长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前,教育界一般都认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但是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什么为主体呢?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所以应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体。因此,教育工作的最终成效不应以教师教了什么来衡量,而应以学生掌握了什么来衡量。这是教育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变,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管理上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