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和谐对于社会和谐很关键,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结合驻村工作要求,在驻点村开展深入调研,提出关于构建和谐农村的调研报告,希望能从中探索出一些有规律性的意见。 一、基本村况和发展现状 (一)基本村况 新昌村是棠下镇24个行政村(居)之一,有该镇“南大门”之称:接壤市北新区,毗邻北环路,辖8个村民小组,人口1518人,土地3.6平方公里。村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投包鱼塘养鱼、养猪、外出打工和股份分红。村“两委”成员6人,交叉任职2人,均为中共党员,均为高中以上学历,其中2人大专学历,平均年龄47岁,年龄结构合理,达到老、中、青三结合。全村党员41人,占人口总数的2.7%。村民代表59人,占人口总数的3.9%。在发展村集体经济、公共事业方面,村“两委”成员扎实工作而威信高,村民对党员、村民代表的评价较高。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村经济建设步入良性发展 村开办有占地161亩(扩建后280亩)的元山仔工业区,计划2005年兴建工业厂房20000平方米,分三期建成并出租。首期6552平方米厂房已在5月建成出租,年租金预计为50万元,第二、三期14000平方米厂房预计年底竣工。截至2004年,共引进企业21家,工业总产值8550万元,同比增长25.7%。全村鱼塘1030亩,主产桂花鱼和饲料鱼。村投入资金修筑机耕路并注重道路的日常维护,鱼塘间通行运输车辆,方便村民的耕作生产。2004年,生猪上市10000头,比上年增加2000头,农业总产值1960万元,实现逐年稳步增长,村民股份分红集体分配184万元,同比增长8.9%,人均收入6550元,同比增长9.1%。 2.村各项事业迈向和谐发展 (1)村级组织设置党支部、村委会、民兵营,设有团支部、妇代会和曲艺社、老人协会等群众团体,运作良好得到群众认同。 (2)环境卫生建设成效突出。村1990年实现自来水化,1992年改建排水渠实现硬底化,修建环村水泥路5.8公里并安装路灯,新建农贸市场1个、灯光球场1个,配备专职清洁员,生产、生活环境焕然一新。2003年,新昌村被市爱卫会评为“江门市卫生村”。 (3)建立起农村合作医疗基金。1999年10月,村里办起了合作医疗基金,村民每人每年缴费50元,每人每月可报销门诊医药费50%,限额为200元,每人每年可报销住院医疗费70%,限额为3000元,切实减轻村民的医疗负担,缓解看病难,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至今缴费参加进来的村民1380人,占全村村民的90.9%。2004年,村里建成三层高的医疗站大楼,村民看门诊更为方便。 (4)村“两委”重视教育。去年,新昌学校与周郡学校合并。今年初,村里将原校改建为幼儿园,添置教学设施,改善办学环境,接收了村民、外来工的60位子女入读。小学生上下学则由市公共汽公司出车接送,村补贴车费每生每年150元。去年,村里举办“大学生返乡座谈会”,纳言纳策,建设家乡。 (5)村“两委”注重活跃村文化。一是节庆活动多姿彩,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如今年大年初一到初六,村里相继举行醒狮贺岁、村小组为单位的男子篮球赛和女子拔河赛、贺新春卡拉OK文艺晚会(邀请乐队作嘉宾表演)、中国象棋赛、江门“蔡李佛”醒狮武术表演,吸引近3000人次的村民和外来工乐在其中。这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村里多在元旦、春节、国庆节、重阳节等节日举办。二是发挥了文化的教化功能。如今年“三八”妇女节,村里邀请新会妇幼保健院的保健医师进行第二次的妇女身心健康知识讲座,内容包括WHO新的健康标准、乳腺病的防治、优生优育知识,近500位成年妇女学在其中;举办妇女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三八”文艺晚会,其乐融融。又如村妇代会、曲艺社组织排练快板《多子未必是多福》,参加村、镇、区的计生宣传演出,宣教效果好,受到观众喜爱和区领导高度评价。村文化的活跃,推动了良好村风、民风的持久建设,促进了和谐农村的建设,妇女们则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半边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两委”成员存在知识缺陷 村“两委”成员普遍欠缺市场经济知识,多靠经验做工作,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较弱,有待加强理论学习,以期形成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观念,有待加强学习科技文化和业务、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 (二)部分党员起不到表率作用 其突出表现为小农意识明显,偏重个人利益,轻视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个别党员参与赌博,导致群众不信任他们,影响了党员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速度不快 村集体纯收入主要靠土地发包以及小部分厂房出租和鱼塘的租金收入,土地使用受双层管理机制制约,办理农业用地转工业用地审批时间过长,影响村兴建集体物业出租发展经济。 (四)个别村民不履行承包合约 截至2004年,14户鱼塘承包户欠交承包款共118067.80元,最多一户累计拖欠3万多元,影响其他承包人按期缴交租金的积极性,影响村风、民风;个别村民遇到矛盾纠纷,不就地解决,而采取上访。 (五)社会治安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