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都明确提出,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和谐进步。这是我党总结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面向未来,面对现实,权衡利弊,趋利避害,作出的具有战略高度的正确决策。要理解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就要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从过去过分突出以物质资本投入促进经济发展,转向更加突出注重以制度创新、提供体制保障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面对现实,看到体制弱化的弊端 实践结果是检验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体制和制度是社会现象生成的根本性原因。毋庸讳言,从目前大量的经济和社会现实问题中可以看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中,已经产生了一些极不适应的社会弊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新问题不断出现,新旧问题交织在一起,使一些矛盾复杂化。其中比较突出的是: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维艰。八十年代各项改革的效能已基本发挥殆尽,社会文明进步,需要持续深化的改革不断地注入新的动力。一些在改革初期赞成甚至积极参与改革的人,已经成为既得利益者,当改革进一步需要解决深层次问题时,一些人、地区和部门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就成为深化改革的阻力,致使经济领域的改革出现不协调、不配套,不尽合理的现象,难以收到整体推进的效果。改革初期各方面普遍受益的局面转变为部分受益、部分受损的复杂格局,社会分配不合理,使公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城乡差别持续扩大。由于沿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旧体制,重城轻乡,使城乡差别持续扩大。一些地方不顾农民生计,依仗行政命令强行占地搞重复建设,导致许多农民失地、失业、失去生活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各行其是,新生人口无地可种,使靠土地生存的农户难以为继。教育乱收费和高额就医使农村改革的效能得到复失。一些人不顾自然界的涵养能力和承载能力,乱采乱挖、滥用资源,导致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剧。 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备。在一些地方,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每年一度的“3·15”显得苍白无力。不正当的竞争使市场秩序时有混乱。一部分人不是靠合法经营致富,而是仗权垄断和不正当手段,巧取豪夺,化公为私,一夜暴富,而一部分人失业贫困,人为地扩大了贫富差距,少数人占据了社会多数人的共同财富。市场经济的多种交易已经向政治领域蔓延,权钱交易的幽灵到处游荡,社会管理行为的趋利化诱发市场导向出偏。过多的重复建设屡禁不止,重点建设项目上的高官腐败屡出不止。 社会凝聚力下降。在中央政府一些利国利民大政方针的具体执行中,由于一些地方官员的“官”风不正,于国家大局利益而不顾,“威震一方”,欺上瞒下,违法施政,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损害了党和国家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一些官员和司法人员,以权压法,以言代法,趋利执法,徇私枉法,制造冤假错案,侵害公民权益,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安定。更有甚者,一些大权在握的人,有的以权为资本,搞权钱交易贪污腐败;有的买官卖官,行贿受贿;有的转移非法财产,逃居国外。这些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极坏影响,直接导致社会诚信度和凝聚力下降,人民群众的社会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挫伤。 社会管理效率低下。在社会管理上,还基本延续计划经济模式下的靠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成本居高不下。经济靠行政推动,忽视市场经济规律的主导作用;社会事业靠行政拨款,忽视市场调节的作用。以决策不民主的“一把手”体制为特征的社会管理模式造成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推诿扯皮现象难以消除,导致社会管理效率低下。各级行政机构庞大重叠、人浮于事,虽经几次改革,但成效甚微,“生者寡、食者众”的财政供养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每50人供养一名公薪人员已使财政不堪重负,中国公民已成为世界上耗费管理成本最高的社会群体,人们辛辛苦苦创造的大量社会财富被制造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管理者吃掉。许多县乡公教人员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消费拉动难以发挥作用。一些乡村债务负担过重,基层政权机构运作难以为继。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政治领域的改革左顾右盼,进展迟缓,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不相适应。因政治行为中的某些方式不规范而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矛盾摩擦加大。监督缺失使权力滥用和异化现象严重存在。法律监督刚性不强,操作性差,至今没有国家监督法,不让监督、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善监督,已成为社会制度及管理体制中亟待革除的弊端。由于监督乏力,“官”制不佳和“官”德不正,使社会风气难以优化,不良恶习难以消除,社会文明水平难以提高,已经和正在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深层原因之一。 二、突出重点,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文明是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庞杂,任务艰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突出重点,需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推进民主。民主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政治文明的核心。过去的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比较多,民主法治传统很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是一个已为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执政者应遵从人民的选择,倾听人民的呼声,真正“执政为民”。要在广泛的范围内提升民主意识,拓宽民主渠道,扩大民主领域,营造民主氛围,积累民主经验,优化民主方式。要克服行政命令的恶习,用民主的方式管理社会。把民主方式运用于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从大政方针的决策到具体事务的办理,都要实行民主化,以民主凝聚人心,以民主激发动力,以民主克服官僚,以民主推进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