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金融环境的深刻变化与世界性的银行保险浪潮的影响,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兴起成为必然。银行保险有效地扩大了保费总收入,加速了保险市场的多元化,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程度。本文拟从保险公司的角度,通过与欧洲国家的比较和我国国内环境的影响,分析得出适应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路径。 1 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分析 欧洲银行业与保险业的相互结合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例如法国国家人寿保险公司早在19世纪就开始全面提供银行和保险业务。到上世纪后叶,欧共体的发展促使了欧洲金融市场经营能力出现剩余,传统银行产品的盈利能力逐渐下降,竞争激烈的银行市场趋向成熟化,银行为维护其零售体系支付的成本已经非常昂贵。相比较而言,其他金融服务产品和市场却有了发展的良机,如投资产品、年金产品以及承诺高回报的一揽子寿险产品。同时又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使得这些产品面临的市场迅速扩张,市场收入大增,利润增长较快。到现在为止,这些因素仍然构成了银行保险得以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的银行保险基本上都是银行积极牵头合作的,国外的银行实力强大,没有历史包袱。 我国的银行保险是在外在压力和内在需求的合力作用下诞生的。从1995年开始,国内银行与保险公司逐步开始合作,为共同客户提供银行保险服务。为应对竞争压力和加入WTO的挑战,1999年以来,银行与保险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我国金融出现“银保合作”热。据统计,2001年,全国银行保险收入仅为47亿元,2002年前六大寿险公司银行保费收入达388.1亿元,占寿险总保费收入的17.4%,2003年银行保险费收入790.8亿元,占寿险总保费收入的29.8%,比重迅速提高,银行保险与个险、团险一起成为寿险产品的三大渠道之一。 表1 2002-2003年国内主要保险公司的银行保险业务情况(单位:亿元) 公司名称 中国人寿 平安人寿 太平洋人寿 新华人寿 泰康人寿 太平人寿 2003年 收入 345.9% 105.6 144.0 99.7 71.6 24.0 占比 25.59% 17.93%38.23%58.04% 53.27% 73.63% 2002年 收入16.1 95.9 54.1 30.4 32.9 11.7 占比2.67% 17.90%21.73%38.08% 50.16% 70.57% (注:本表中的“收入”是指该公司当年银行保险的人收保险费的收入;“占比”是指该公司当年银行保险费的收入占该公司全年人寿保险费总收入的比例。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从上表可以看出,银行保险业务在我国正逐步兴起,2002年比2001年增长了341亿元,增幅达726%;2003年比2002年增长402亿元,增幅达104%。各个保险公司的银行保险费收入的比例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如在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中国人寿的比例上升了12.92%,太平洋、新华人寿分别上升了16.5%,19.96%。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在公司的保费收入占到相当比例,大都高达50%以上,由此可见,几年来的银行保险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呈现出不断快速发展的趋势。 然而,我国现阶段银行保险发展模式仍主要采取“分销协议”合作方式,资本渗透协同发展的深层次合作尚未充分发展,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代理模式下,银行主要为签署代理合同协议的保险公司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收取保费、支付保金,尚未实现银保业务的充分融合,集团内部尚未从提高成本效应、收入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以及满足消费者“一次购足心理”的消费者效应去考虑,缺乏巩固和扩大的客户群体。其二,从间接参股模式看,银行通过所属的海外分支机构参股保险公司,从而间接进入保险业,也是国内探索银行保险发展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受政策与持股比例的限制,银行难以实施自身合作战略,而保险公司利用与国内银行的资本纽带关系,更多地透过银行完善的经营网络拓展国内业务,仍未摆脱一般代理模式。因此,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构架下,银行保险要实现业务与资本的深度融合,还需要长时间的发展。 2 银行保险发展阶段模式的实证分析 如图1所示,按照金融服务的一体化程度,银行保险的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即从初级的分销协议(distribution agreement)阶段,到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阶段,再到合资企业(joint ventures)阶段,最后到达目前可预知的最高阶段——金融服务集团(financialservicegroup)阶段。随着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所有权结构上融合越来越紧密,从一纸协议的合作到最终公司治理结构的整合,可以说为提供复杂金融服务和产品做出了制度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