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良好的教育状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费用持续攀升,对居民的教育状况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教育费用持续攀升会产生什么效应?它反映了教育投入机制有何缺陷?应该如何完善?本文对此作一些分析。 按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划分,社会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资料包括实物型生产资料和服务型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则包括实物消费品和服务消费品。教育业的产品即教育工作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一种非实物形态劳动成果,可称为教育服务产品。 从实际生活过程来说,教育服务产品被用于个人生活消费是显而易见的。社会成员从出生时起,就需要接受各种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些教育服务产品因用于个人生活消费,就属于教育服务消费品。从另一方面看,教育服务产品也可以作为生产要素用于生产消费。国民经济各部门为了进行实物产品或服务产品的生产,往往以公费支付学费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公费支付的教育服务产品就成了教育服务型生产资料。中国教育服务产品约有89.7%用于生活消费,10.3%用于生产消费,0.69%、4.60%、5.03%分别用于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消费。因此,教育服务产品包括教育服务消费品和教育服务型生产资料。 由于教育服务产品主要由教育服务消费品组成,因此影响教育消费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对教育的消费。按照消费结构发展趋势,家庭对教育服务产品的需求必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趋于增长。这是因为教育服务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发展资料,其需求收入弹性高于实物产品,在社会收入达到温饱水平并持续提高和闲暇时间增长的条件下,对教育服务产品的需求就会以快于货物需求的速度增长,从而引起教育消费在家庭消费中的比重上升,这是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这种趋势在发达国家早已存在,在中国也显露端倪。在20世纪70~80年代,在中国还哀叹“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之时,欧美发达国家早就进入高收入与高学位相关的消费阶段。从另一方面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升级使教育培训对企业通过人力资源改善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不惜花费大量培训费用购买作为教育服务型生产资料存在的教育服务产品。这样,中国伴随着高学历化趋势、望子成龙期望和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出现教育消费量增长的趋势,是顺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事情,也是正常的。 教育消费通常通过以货币形式支付学费的方式购买教育服务产品来实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教育产品消费量的大小与教育费用的多寡正相关,与教育服务价格高低负相关,因此,教育服务产品的消费量不能只是根据教育费用的多寡来估计,还应该综合考虑教育经费的支出量、教育服务价格水平、在教育投入的各类生产要素的价格水平、货币币值等多种因素。考虑到农村居民的家庭消费不完全采取货币化形式可能产生误差,下面以城镇居民的教育消费数据为样本分析教育费用与教育服务价格的关系。 根据对近20年来消费结构统计数据的分析,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教育支出在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年均教育支出占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在1986年仅为1.6%,1990年升到2.6%,1998年突破6.3%,2002年高达8.2%。同期人年均教育费用大幅度攀升,由1986年的12元,增加到2003年的2728元,增长226.3倍。那么,中国居民对教育服务的消费量是否也增长了226倍? 对相关统计资料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中国居民教育费用的大幅度攀升主要是教育价格提高引起的。1986年~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100提高到341,增长2.4倍,同期教育服务价格指数由100提高到2314,增长24.1倍。如果剔除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按1986年不变价计算,1986年~2003年人均教育消费额仅由12元升到22元,教育开支占家庭消费开支的比重实际是下降了:由1986年的1.6%降低到1993年的1.5%,2003年的0.8%(详见附表)。 中国城市居民教育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重(1986—2003)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当年价1.6 1.7 2.1 2.5 2.6 2.8 3.8 4.4 4.5 4.7 5.2 5.7 6.3 7.0 7.3 8.1 8.2 7.9 1986可比价 1.6 1.6 1.6 1.3 1.3 1.4 1.6 1.5 1.2 1.0 1.0 0.9 0.9 0.9 0.8 0.8 0.8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