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常常很难兼顾。一般来说,外向型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国内物价水平越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因此当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时,这些国家很容易受到传染”,将国际通货膨胀导入国内。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世界性通货问题,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引发的资本主义世界“滞胀”现象以及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通货紧缩。全球性的通货问题给各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对外贸易和金融活动正在蓬勃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特征逐步显著。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如何防范来自外部的通胀风险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研究通货膨胀传导的途径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一、通货膨胀国际传导的两种途径 通货膨胀国际传导的理论主要分为贸易途径与货币途径两个分支。前者着重于实质经济,研究通货膨胀伴随的过剩需求通过国际贸易的渠道传导到其他国家,导致他国产量、就业、产品需求、供给等实际因素的变化。这种观点带有凯恩斯学派的色彩;后者立足于开放条件下的货币均衡分析,强调通货膨胀中过剩的货币供给将促使本国国际收支逆差,从而导致外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增加。这种观点以货币数量、国际收支差额、国际储备消长的关系解释通货膨胀的传导,带有货币学派的色彩。 (一)贸易途径 贸易途径的传导过程可以从如下的模型中加以解释。假设一个包含两个开放国家(A与B)的世界经济,两个国家的经济通过国际贸易相联系。对于每个国家来说,总需求包含国内需求和出口两部分,而总供给包含国内供给和进口两部分。在经济平衡状态下,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我们有如下的式子: D[,A]+EX[,A]=S[,A]+IM[,A](1) D[,B]+EX[,B]=S[,B]+IM[,B](2) 其中,D[,A]、S[,A]、D[,B]、S[,B]分别是A国与B国的国内需求与国内供给,而EX[,A]、IM[,A]、EX[,B]、IM[,B]分别是A国与B国的出口与进口。由于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我们有EX[,A]=IM[,B],IM[,A]=EX[,B]。 现在我们假定在A国由于需求过剩而发生了通货膨胀。在A国的商品市场上,D[,A]上升,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弥补国内供需缺口,A国采取的措施有两个:增加从B国的进口、减少向B国的出口并将其转向到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这样,B国面临的情况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国内总需求超过国内总供给,这样B 国也发生了通货膨胀。在图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过程。 附图
图1 通货膨胀的贸易传导 在图1中,TS[,A]、TD[,A]、TS[,B]、TD[,B]分别表示两国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当A国发生通货膨胀时,国内总需求TD[,A]上升到TD[,A]’,均衡点由E[,0]变为E[,1],价格由P[,0]上升到P[,1];A国的扩大进口政策导致B国的总需求由TD[,B]上升到TD[,B]’,而A国的缩减出口政策又使得B国的总供给由TS[,B]下降到TS[,B]’。这样B国的均衡点由E[,0]变为E[,2],价格由P[,0]上升到P[,2]。由该图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B国输入了比A国还要严重的通货膨胀(P[,2]>P[,1]),对此我们可以解释为:A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国,相对于其经济总量而言,外贸依存度不高;而B国是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小国,A国对B 国的进出口额变化直接而且剧烈地影响其国内的总供求。因此A国的供求缺口导致B国导入了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贸易途径的通胀传导中,通胀导入国的结构性问题会加重传播的效果。所谓结构性问题是指经济中存在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和开放程度不同的部门,部门之间虽然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不同,却有工资看齐的倾向。在这里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斯堪的纳维亚模型”。该模型描述的是在小国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结构性问题会导致该国引入比通胀导出国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该模型假设经济中存在两个部门:一个是开放部门O,生产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 另一个是封闭部门C,生产非贸易产品,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因为该国是小国经济,它的开放部门商品价格等于世界价格。设两个部门中的产品价格分别为P[,o]、P[,c],工资率分别为W[,o]、W[,c],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分别为λ[,o]、λ[,c];世界贸易商品价格为P[,w];设两部门在经济中的比重分别为α[,o]、α[,c],且α[,o]+α[,c]=1。我们有: W[,o]=P[,o]+λ[,o](3) W[,c]=P[,c]+λ[,c](4) 由P[,o]=P[,w],W[,o]=W[,c],得到: P[,w]+λ[,o]=P[,c]+λ[,c](5) 国内价格水平由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加权平均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