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的首要标志是保证支付。受保人一旦拥有享受某项社会保障津贴的资格,那么他一定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足额支付。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的终端应当保证这种支付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否则,就意味着基金运行的“出险”,会导致支付危机乃至制度崩溃,进而引发社会动荡。从这个角度,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社会保险制度亦可视为一种准金融制度,它以信用为基础,要求基金在财务上具有可持续性。这种基金财务上的可持续性是就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而言的,基金财务的可持续性,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生命线”。其实现程度进一步取决于人口结构变动,社会保障机制设计的科学性,政府的政策保障和财政资助力度等一系列因素。 国家“十一五”计划时期(2006~2001年),是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时期。在我国人均GDP已经跃上1000美元台阶的重要社会转型时期,使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基础性工程。 一、社会保障基金缺口 社会保障基金缺口涵盖多个项目,下面以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养老保险)为分析样本进行论述。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可以归纳为24个字:“统一制度、广泛覆盖、分担责任、更新机制、多重层次、规范管理”。“十五”计划期间,在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的情况下,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尤其是通过中央财政的专项补贴,实现了“两个确保”。 从全国的情况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支出规模从1998年的1500亿增加到2002年的2800亿元、2003年的3122亿元、2004年的3502亿元;征缴收入从1998年的1300多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500多亿元、2003年的3044亿元、2004年的3585亿元。基本上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其中重要的支撑力量,是来自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补助。2003年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53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474.3亿元;2004年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金61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522亿元。湖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和人口大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也一直处于收不抵支状态,需要中央、地方两级财政给予专项补贴。湖北省1998年至2003年相关险种的收支状况如下表所示。 表1湖北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收入单位:亿元 统计指标养老保险费 医疗保险费 失业保险费 工伤保险费 生育保险费 年份 征缴征缴 征缴 征缴征缴 1998年47.21——0.17———— 1999年51.381.2 4.0 0.3 0.4 2000年55.114.8 5.1 0.3 0.3 2001年61.217.1 5.3 0.4 0.3 2002年79.10 14.4 5.6 0.4 0.4 2003年92.60 24.4 6.4 0.4 0.4 2003年比上年增减额13.50 10.0 0.8 0.0 0.0 表2全省社会保险费支出单位:亿元 统计指标养老保险金支出失业保险金支出 1998年 35.9 0.5 1999年 47.0 0.6 2000年 75.0 1.6 2001年 80.7 3.2 2002年 104.0 5.4 2003年 116.7 5.6 2003年比上年增减额 12.7 2.2 注:失业保险金支出不含其他由失业保险费调剂支出项目。 为了实现“两个确保”,虽然“十五”计划期间各级财政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予以专项补助,但是社会保障基金缺口仍有增无减。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透露,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达2.5万亿元。这个资金缺口相当于我国近一年的国民经济总收入。养老金缺口有两重涵义,一个是指当年征收的养老保险金不够支付当年的养老金支出,就是收不抵支;另一个是指“空账问题”。上述2.5亿元的资金缺口,无疑将二者均涵盖在内,这么大的社会保障基金缺口,是如何形成的,它带来的风险是什么,这种缺口将如何填补,财政对此保障能力如何,这些问题需要在精算分析基础上进行定性判断。 (一)转制成本 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到部分基金制的转变不可能是“帕累托”改进,必然产生额外的成本,并导致代际再分配和代际利益结构的改变。在我国,这种转制成本包括:(1)新制度实施前已经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2)在职职工在新制度实施前既往劳动期间以“祖国缴费年限”形式形成的虚拟“个人账户”及其增值额;(3)随物价上涨或在职人员提高工资而不定期增长的养老金(提高待遇标准)。化解转制成本一般应采取公共债务政策来弥补资金缺口,以便使新制度按照设计初衷和正常流程运行。然而,遗憾的是,我国是用新建立的个人账户上的资金来弥补统筹基金的不足,换言之,是用基金本身的代际转移支付方式来渐进地填补基金缺口,许多地区的个人账户自创建起就是空账。此种机制反映在基金财务上,就是个人账户名义积累与实际积累的差距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支付风险不断积累、不断后移。国家在其承诺的支付范围内,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