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是“十一五”时期亟需解决的棘手问题之一。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预计“十一五”期间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左右,我国将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通道之中,成为一个在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的经济体。但这一前景的实现,是建立在内需增长特别是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基础上的。中国经济增长将开始从前二十年的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 一、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1.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投资、消费和外需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十五”期间,中国投资和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呈典型的二轮驱动特征,而消费却始终处于蓄势和调整状况。在投资、出口需要调整的情况下,“十一五”期间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将发挥领跑的作用。这是因为: ①外需增长动力减弱。1980——2004年期间中国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在全球主要出口国中的排序迅速上移。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超过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出口国和进口国。2002年至2004年,中国贸易依存度年均提高十个百分点。如果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将远远偏离正常水平。随着部分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贸易摩擦高发期的到来和基数较大后增长减速等因素的出现,前二十多年出口对增长所起到的显著带动作用今后有可能减弱。从外资看,目前在一些高增长的行业中,外资的比重已经较高,同一行业中有多家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激烈竞争;这种状况使外商投资企业近两年在中国市场上的盈利水平持续下降,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竞争加剧和盈利空间缩小,会减弱外资进入的动力。目前来看,未来几年外商在华投资仍然会保持较大规模,但增长速度会明显降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会下降。外需留下的缺口,必须依靠内需来弥补。 ②投资增长己近极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长,可以说是一种GDP资本超分配和投资拉动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即依超低廉的劳动力和快速集中的土地资源,在短时期内迅速形成和积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厂房、设备等社会和产业资本,从而推动经济高速增长。2004年投资在GDP中比重已经上升到51.3%,按今年一季度的投资增长率,2005年全年可能会超过53%。过高的投资率,加剧了资源的紧张和短缺,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使经济运行绷得过紧。如果按照现在的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增长模式继续走下去,“十一五”期间的资源、能源瓶颈制约将更突出,中国经济增长也将因此走入死胡同。因此,“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实现从投资型增长向消费型增长的转变,否则就会爆发生产过剩危机。 ③消费已经积攒了充足的动力。2000年,消费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只有0.79个百分点,而到2003年两者的差距则扩大到4.09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2001至2003年间,GDP年均增长10.8%,而最终消费总量年均增长6.7%,比GDP增长慢4.1个百分点。这说明,这一时期经济的启动主要依靠的是重化工业和投资部门的自我循环,国内消费处于明显的积累期。根据经济学理论,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拉动经济0.2%,而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则可拉动经济0.8%,是投资的4倍。从目前国民经济核算情况看,居民消费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相当于固定资产投资率提高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消费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常突出的拉动作用。 目前,中国的最终消费率仅为53.6%,而全球平均为61%,低收入国家为70%,中等收入国家为59%,高收入国家为61%。因此,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调整后,“十一五”期间,启动消费的体制和政策时点将会出现。 2.充实居民消费内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动力。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上升,不仅要看生存性消费,还要看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是否得到同步扩展。我国现阶段的居民消费贡献率和消费结构都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欧美国家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80%,消费支出中吃穿用、汽车、住房、旅游大体各占1/4,并且住房、旅游的支出比重还在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消费率也在50%左右,而我国居民消费率只接近50%。因此,扩大消费、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制约消费需求的因素分析 1.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减少,制约了居民的即时消费。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收入有明显增加,1978年至2000年的20多年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了3.4倍,年平均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1倍,年平均增长6.2%;到2001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2000年末增长14.7%,增幅比2000年高6.8个百分点,全年储蓄存款比2000年多增478亿元。至2002年上半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8万亿元大关。单从数字上看,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是很快的,但实际分析起来,居民的收入进入90年代以来其增幅明显少于80年代。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趋缓,实际购买力下降,我国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幅度从1993年的9.5%下降到1997年的3.4%,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仅4.6%,比1996年回落了4.4个百分点,1998年呈继续下降的趋势。二是收入分布极不平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由于一些企业亏损严重,下岗职工已突破1000万,其相应收入明显下降,导致城乡贫困人员不断增多,制约了城乡居民的即时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