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全会和“十一五”规划何以突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何以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又为什么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创新型国家?又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等等。我们认为,这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情况所决定的,是势所必然,时所必致。为了搞好学习,加深理解,我们整理了有关的时代背景的部分学习资料,供参考。 一、正确认识形势 《光明日报》在2005年10月21日发表《论形势》的评论员文章指出: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正确认识形势,把思想统一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进而把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 科学分析和判断国内外形势,历来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才能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定目标和任务的圆满实现。 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是一项伟大的实践,其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我们对世界局势与中国国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结果。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发展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在此情况之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并存,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然而,国际风云还有云谲波诡、乱象杂陈的一面。我们应当看到,当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解体之后,大规模战争的阴影已逐渐褪去,但局部冲突依然时有所见。同时,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也给世界埋下了不安的隐患。我们更应当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面对今日之新世界,中国当谋求自身之新发展。 今天,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了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我国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全世界都看好中国。抓住战略机遇期,我们的和平发展之路前途光明,把握好黄金发展期,将为我国后面十年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与市场经济改革的加速,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也日益多样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因而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客观形势,也是我们必须直面的具体问题。总体来看,这些特征由一系列的成就与挑战构成,每一个特征都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它们既记录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轨迹,又为我们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世界大势与本国国情,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路线图上必须标明的“路标”。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机遇稍纵即逝,挑战不请自来,而浪费机遇则无异于放大了挑战。正确分析形势,勇于把握机遇,我们的征途上便会少去许多荆棘。 二、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冯杰、宣晓伟在《红旗文摘》2005年第10期著文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总结其中的许多有益经验,并从中得出对未来发展的启示,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和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高投资、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低质量和低效益的状况比较明显。从资源利用率来看,我国创造单位GDP(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污染来看,据建设部2002年的统计,全国仅城市年生活垃圾产生量就达1.4亿吨,1/3以上的城市处于垃圾带的包围之中,农村垃圾污染更为严重。而城市生活垃圾真正意义上的无害化处理率却不足29%,城镇污水处理率仅为40%。城市空气质量较差,大气污染也十分严重。同时,技术水平低也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增长潜力的发挥。根据2004年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排名,我国仍属于“非核心创新经济体”,技术指数排名不仅落后于25个“核心创新经济体”,而且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与此相对应,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的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比较少。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工业大多处在低端位置。制造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我国的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严重制约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