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0257-5876(2006)07-0119-07 电影是由西方国家发明的。西方国家作为现代世界文化的主导和中心,引领着作为文化产业的电影潮流。一百年来,电影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和艺术运动基本上都首先是在西方国家发端的。处于西方经济和文化中心之外的发展中国家,大都是在西方主流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扩张的进程中开始接触电影的。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这类国家里,电影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西方电影的影响。民族电影也是在西方电影占主导地位的市场格局中艰难地成长起来的。与一切民族电影一样,中国电影也难逃一方面以西方电影为榜样、在向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学习中提高和改善自己的电影水平,另一方面又只有在与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市场竞争中才能保持自己民族电影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这种两难的境地决定了发展中国家民族电影的文化策略和市场策略。本文就是想通过对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市场和文化策略的一些回顾,探讨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边缘文化状态的发展中国家民族电影发展的可能性。 一 在整个20世纪前半叶,中国一直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相当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出现了根本性改观,但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使得中国电影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上浓厚的发展中国家文化的色彩。经济的落后、综合国力的相对薄弱,使中国像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一样面临发达国家文化倾销的威胁,这也迫使国人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危机感,努力保护和振兴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电影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作为一门新的艺术,外来的影响一直强烈地作用于中国电影,而中国电影工作者则带着一种矛盾的心理面对这一影响。他们一边认真地学习,一边又顽强地抵抗。中国的民族电影产业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电影从最初的输入开始,就成为外国人在中国赚钱的工具。然而,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电影的输入却比人们开始想象得远为复杂。在旧中国的电影市场中,以好莱坞电影为主的西方电影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新中国建立后,大部分西方电影虽然曾被逐出中国的电影市场,但另一个电影大国——前苏联却又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电影。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电影市场又开始逐步地向世界开放。西方和港台商业电影再次大量涌入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几乎一直是在向外国电影学习和与之较量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西方国家通过电影在中国传播着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在给中国人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也激励了中国人开始创造自己的民族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发展中,“民族化”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追求的一个重点,这当中不仅包含了艺术家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感和信念,也渗透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地位的渴望与追求。 电影是一种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结合物,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拍电影需要大量的技术、设备和资金等诸多方面的条件,需要一整套工业和经济体系作为基础和后盾。这一点与某些物质生产部门比较接近,而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因此,电影不像绘画、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那样可以较少地受到经济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创作者有更大的主动性。同时,由于影片的摄制需投入较大的资金,且需要尽快收回,这样也使电影的商业性比其他艺术门类表现得更加明显。艺术本来是离社会经济基础比较远的意识形态方式,但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电影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条件及这些条件的变化有了比较紧密的联系。电影在艺术上的发展也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或大众的要求。如大危机后好莱坞影片的泛滥和战后新现实主义的兴起等都是如此。现当代的中国几乎一直处于充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烈社会动荡之中,作为一种观众面极为广泛的艺术传播媒介,电影当然无法回避这一社会现实。这使得中国电影与其所处的时代生活和社会历史条件之间表现出了特别直接和紧密的联系。这一点与许多外国电影相比显得尤为突出。社会历史的变革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变革。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中国的时代变迁。中国电影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的转折,都是由历史的变革所催生的。同时,电影作为一种广泛而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传播媒介又反作用于社会,不断参与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进程的改写。这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电影历史特征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电影是艺术创作又是商品生产,是以物质形态体现的精神产品。它是商品,是艺术,又是意识形态,具有多重的特性,不仅受社会历史和艺术规律的支配,又受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支配。这种多重作用和多重价值经常发生矛盾,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电影中常常通过艺术家与制片人的矛盾表现出来,而在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电影中则往往更明显地体现为政治、经济和艺术的不同目标间的冲突。尽管本文的主要着眼点是在中国电影文化策略方面,但是电影中的文化,是通过其所表达的内容、其所运用的艺术语言体现出来的。如果我们忽视了电影的这种复杂性,特别是中国电影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要准确地把握中国电影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 中国电影的最早拍摄纪录是1905年对京剧《定军山》的拍摄。这部影片的拍摄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制作者任庆泰在其后几年里连续拍摄了一系列京剧影片,反映了最初的中国电影制作者希望把电影作为记录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种手段的愿望。任庆泰的电影拍摄还不是一种真正的商业性的电影制作。他拍摄的影片虽然有一部分曾在自己经营的影院里放映,但这在当时开始形成的中国电影放映市场中的影响和份额都是微不足道的,而且随着丰泰照相馆的一场大火,这些最初的制作尝试都已销声匿迹,并没有成为中国电影工业的真正源头。在此后的十多年里,虽然电影制作偶有发生,但是一直断断续续,未能形成产业化的体系和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