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0257—5876(2006)07—0081—07 当前中国大陆影坛有没有成型或趋于成型的类型片?判断这个问题其实有着特定的困难,因为大陆类型片的标准或规范是什么尚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及实践的问题。尽管如此,我认为有一点应是不可少的:中国大陆自己的类型片应当具有或者说或多或少具有自身的独特的本土特征。这里的所谓本土特征,是指特定符号体系所呈现的本民族生活气息或气质。就电影来说,当中国大陆类型片发展到可以在自身的影像体系中娴熟地和有效地凸显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民族的独特生活气息时,那我们就可以说,中国大陆类型片的本土特征趋于形成了。我在这里打算以冯小刚的贺岁片实践为个案探讨大陆类型片的可能及其特征。 一、类型片的特征与冯氏贺岁片 如何分析类型片的特征或本土特征?美国学者查·阿尔特曼在其论文《类型片刍议》(1977)中对美国类型片做过富于启迪的探讨。他从类型片作为“娱乐形式”总会遵循特定的“文化程式”入手,从二元性、重复性、累积性、可预见性、怀旧性、象征性和功能性七方面考察了美国类型片的特征,并认为“仪式”是上述七种特征的一种“总形式”①。我对这一分析构架持大体赞同的态度,但认为应当从中国本土大众文化特色入手去重新提出和分析国产类型片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贴近中国大陆类型片实际。例如,他强调“二元性”是美国类型片的“基本结构”,认为“美国的娱乐活动既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又是与它分离的。它与这种意识形态抗争,却又能反映出行为准则和它的道德结构”②。他的这段话颇能代表其基本立场:“像所有形式的娱乐一样,类型影片兼有文化与反文化双重特性。它们表现出的欲望和需求并不是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成分,但是它们又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信条。美国类型影片的基本结构就是这种二元性,这是辩证的。每一种类型都是把某一种文化价值与另外一些价值对立起来,而这些价值正好是被社会忽视、排斥和特别诅咒的。”他强调的是两种元素之间的对立及其辩证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是靠观众的配合实现的:“对于观众来说,这样的综合体能够实现一个虚幻的梦:这也使观众能表现出被禁止的感情和欲望,同时又得到主流文化的批准。捉迷藏和官兵捉贼等游戏,使孩子们能交替扮演文化和反文化的角色。类型影片把社会禁止的体验和被允许的体验结合起来,其结合方式竟能使前者先得合理而后者得到丰富”③。如果说这一有关“二元性”的分析大体契合美国类型片的话,那么,它直接用来概括中国类型片就会遭遇文化障碍。中国人当然也看到两种因素的对立,但却往往相信它们在本性或本原上就是可以和谐相处的,这用中国术语来说就是二元耦合。“耦”,据《辞源》考证,初义为两人并耕;也通“偶”,是指成双、配偶;又带有合、和谐的意思④。耦合,就是指两种性质上不同事物间的和谐组合方式。由于不同文化传统的隐秘支撑,中国大陆类型片就会体现出与美国类型片不尽相同的一些本土特征。因此,我必须对阿尔特曼的论述作出必要的调整,尽量提出一种更切近中国大陆类型片实际的观察。 探讨中国大陆类型片的本土特征的一个合适个案,是冯小刚和他的贺岁片,有人又称“冯氏贺岁片”。自中国“入世”以来,大陆电影市场的全球化节奏越来越快,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外国电影越发不加掩饰地显露出全面征服中国市场的雄心。中国大陆电影人和观众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在今天这个竞争残酷的电影全球化时代,孱弱的国产电影靠什么去生存和壮大?拍摄中国大陆自己的类型片,成为人们的一种必然选择。2004年岁末至2005年初,《天下无贼》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就轰然突破亿元票房大关,刷新冯小刚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到《手机》的贺岁片票房纪录,缔造了国产贺岁片的一个票房奇迹。有趣的是,与之前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叫座而不大叫好不同,也与其《十面埋伏》在国外叫座又叫好而在国内叫座却不大叫好不同,同时也与之后陈凯歌的《无极》叫座而不大叫好不同,《天下无贼》在国内实实在在地称得上既叫座又叫好;同时,冯氏贺岁片原来的地盘多限于长江以北,在江南颇受冷落,而此次竟一举挥师过长江,红遍南方,誉满全国。赢得全国广大公众的青睐,体现了冯小刚在国内市场的至今尚无人可及的巨大感召力。当张艺谋和陈凯歌处心积虑地要优先赢取全球市场因而在国内备受争议时,冯小刚却在苦心经营他的中国本土票房,稳稳地赚着老百姓兜里的人民币。显然,《天下无贼》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耀眼的界碑,标志着冯小刚的贺岁片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国产贺岁片的一个知名品牌,为国产电影类型片踩出了一条生路。 分析冯小刚的类型片之旅,可以为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明确的参考答案:当前中国大陆电影的生存和壮大决不仅仅靠与国际接轨的名导演、明星阵容、大制作和大吆喝之类(这些当然一个都不能少),而更重要的是要依靠一些别的什么,其中之一正是对当代中国大陆电影类型片的本土特征的摸索,或更宽泛地说,对当代中国大陆大众文化的本土品格的诉求。 二、冯氏贺岁片的本土特征 冯氏贺岁片在大陆类型片的天空中是格外耀眼的一个星座。类型片常常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有英雄片、爱情片、西部片、惊险片、恐怖片、侦探推理片、黑色电影、警匪片、武侠片、灾难片、喜剧片等,这些看来不同的类型之间其实也常常形成彼此交错,例如爱情片因子与喜剧片因子可能统合到同一影片中。贺岁片作为娱乐性突出的类型片,在中国新、旧历新年即元旦和春节期间全力推介,形成了稳定的档期,满足了公众辞旧迎新的需要。它虽然发源于港台地区(较早进入内地市场的贺岁片是成龙于1994年主演的《红番区》),但却是随着冯小刚的贺岁片的出场而在大陆真正备受瞩目。1997年,冯小刚执导中国大陆本土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一举获得票房成功,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接连拍摄了《不见不散》(1999)、《没完没了》(2000)、《大腕》(2002)、《手机》(2003)和《天下无贼》(2004)。凭借这6部贺岁片,他堂而皇之地成为中国大陆名副其实的贺岁片“大腕”。现在回顾这6部冯氏贺岁片,可以见出一些正逐渐变得清晰的作为中国大陆特产类型片的贺岁片的本土特征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