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戏是二十世纪初叶由曾经留学日本的一些学生受当时的“新派”戏剧的影响,回国后以上海为中心兴起的一种新型戏剧形式。由于当时的社会性背景因素以及上演母体内部纠纷等问题的影响,文明戏的流行期出人意料地短暂——在1914年到达了所谓的“甲寅中兴”这一顶峰之后,急剧走上了下坡路。 短寿早夭的文明戏中的几个剧目,之后由于被搬上了银幕而再次受到了注目。通过探讨被搬上银幕的文明戏,也许能够阐明作为二十世纪两种重要艺术形式的戏剧与电影间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一个颇具意义的研究课题。 然而,迄今为止,世间对文明戏这一艺术形式,似乎总难以拂去“通俗艺术”这一负面印象,因而没能将文明戏当作主要研究对象。在中国,正式对文明戏进行研究还是在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的事;而其研究成果以具体的形式显现出来,也是近10年来的事。另一方面,在电影史研究领域里,谈到文明戏对电影的影响时,似乎也被认为是一个趣味并不高尚的存在。 本文具体地考证、检验了将文明戏作品搬上银幕的过程,以此解明戏剧和电影之间自其草创时期就存在的不浅的因缘。 1.张石川与郑正秋 将文明戏搬上银幕的主要人物是张石川(1890-1953)和郑正秋(1889-1935)①。 张、郑二人初次联袂是1913年,在亚细亚影戏公司二人拍摄了电影。亚细亚影戏公司作为由美籍俄罗斯人布拉斯基在上海创立的中国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而闻名于世。继布拉斯基之后负责经营的美国人依什尔聘任张石川来当了中国顾问。在该公司,被授权拍摄电影的张石川最初打算拍的电影就是当时正在流行的文明戏剧目。虽然张石川本人似乎也有过参加文明戏公演的经验,但他还是向谙熟文明戏、并且在写脚本的同时作为演员及戏剧评论家都有实际成绩的友人郑正秋发出了求援信息。 这样,由郑正秋写脚本、张石川任导演的《难夫难妻》成了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该片描述了封建婚姻给人们带来的不幸。参加该片演出的是文明戏的演员们,连女角都是由男演员来扮演的。影片公映的场所也是曾经公演过文明戏的“上海新新舞台”(首轮公映日期是1913年9月29日)。 由此彻底体味到了拍电影的乐趣的张石川注意到了当时在上海的电影院里深受观众喜爱的美国喜剧片,于是也考虑要拍摄类似的电影。与其相反,无论如何都要执著于排演文明戏的郑正秋不久便离开了亚细亚影戏公司,成立了文明戏剧团新民社(1913年8月),该剧团成员为朱双云、汪优游、徐半梅、王无恐、李悲世、张冶儿等。新民社成员非常擅长排演家庭剧,他们排演的主要剧目有《恶家庭》、《珍珠塔》、《家庭恩怨记》、《空谷兰》和《马介甫》等。不久,仿佛是要与郑正秋唱对台戏一样,张石川也成立了民鸣社(1913年11月),该剧团成员有许瘦梅、陆子美、钟笑吾、萧天呆、查天影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14年3月,顾无为加盟民鸣社并登台演出了《西太后》之后,民鸣社获得了空前的声望,与新民社一道支撑了文明戏最兴盛的时期。民鸣社的主要剧目有《西太后》、《三笑姻缘》、《刁刘氏》、《双凤珠》和《珍珠塔》等。到了1915年1月,新民社由于经营能力衰微而被民鸣社吸收合并了。 张石川所率的民鸣社的成员同时也是亚细亚影戏公司的专属演员。他们白天在位于香港路的电影制片厂拍电影,晚上则登上民鸣社的舞台演出文明戏。同时,据说他们拍摄的电影还曾作为民鸣社公演时的幕间剧或余兴消遣来上映。由此可以窥见文明戏和亚细亚影戏公司电影之间的密切关系。 到1914年亚细亚影戏公司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停止拍摄活动为止,张石川拍摄了《活无常》、《五福临门》和《杀子报》等短篇喜剧电影。这些作品大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戏剧、在此基础上融进外国喜剧电影的调料加工而成。中国志趣与西洋情趣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文明戏的特色之一。在上述一系列短篇电影中,也包括收录了当时的文明戏中某一场的纪录片《滑稽新剧》。 1916年,张石川与管海峰一起成立了一家新的电影制片公司幻仙影片公司。在该公司,他拍摄的电影是由舞台剧改编的《黑籍冤魂》。这部描述鸦片中毒者的悲剧的作品,原是许复民根据清末小说家吴趼人的小说而改编成的舞台剧。1908年,作为一部“时装京剧”,夏月珊、冯子和、潘月樵、毛韵珂、夏月润、孙菊仙等在丹桂园首次演出了该作品。当年冬天,该剧在夏月珊等演员作为“戏曲改良”的据点而创设的新舞台上一举成了受欢迎的剧目,甚至到了1916年公演依然持续。而无论从题材方面来讲,还是从演出形式上来讲(歌唱部分极少),该剧都与文明戏相当接近。本来,文明戏与改良戏曲之间的界限就相当暧昧。郑正秋对该作品的意义评价较高,将该剧的详细情节发表在《图画日报》上(1909年),之后又出版了单行本(文明书局,1911年9月)。实际上,1913年,张石川在亚细亚影戏公司最初想拍摄的电影也是这部《黑籍冤魂》。但由于和新舞台的夏月珊等演员没能达成协议,再加上依什尔惧怕来自鸦片商人的反对和报复,因此放弃了拍摄该片的计划,继而改拍了郑正秋新创作的剧本《难夫难妻》。 幻仙影片公司的《黑籍冤魂》由张石川任导演,由张利声、徐寒梅、查天影、洪警铃、黄小雅、黄幼雅、冯二狗等出任角色。参加拍摄的演员大多是民鸣社的成员;同时,张石川本人也在该片中作为演员参加了演出——这也是他平生唯一一次作为演员参加的拍摄。该片内容似乎相当忠实于舞台剧。剧本出色以及摄影手法的提高等原因使该作品获得了好评。然而,由于资金周转不利,此后,张石川暂时淡出了电影界。 1922年,张石川重返电影界。回归的契机是与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一起创立了另一家新的电影制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首先拍摄了一系列喜剧电影。共有三部:一部是假定卓别林来到上海的喜剧片《滑稽大王游沪记》,一部是撮合了原为木匠的蔬菜店掌柜与一位医生之女成功地相亲相爱的《劳工之爱情》(又名《掷果缘》),还有一部是让卓别林和罗克的形象同时出现在影片中,打逗追逐、大闹特闹的《大闹怪剧场》。这三部作品都是由张石川和郑正秋二人联手合作的,张石川任导演、郑正秋写剧本。其中,《劳工之爱情》的电影胶片是现存最老的故事片之一,依此可以判明当时演技的实际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