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曜1922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校园剧”作者和电影戏剧编导。他创作话剧十余种,其中如《复活的玫瑰》、《山河泪》、《弃妇》等都是当年十分流行的校园戏剧,《复活的玫瑰》还是最早从大陆流向台湾的“新剧”示范作品之一;他先后在长城、民新、联华等影片公司任编导,编、导《弃妇》、《摘星之女》、《西厢记》等几十部电影,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开拓者”之一,和20年代的“新派电影家”;他的电影理论著作《影戏剧本作法》被评为是“从中国人独特的哲学和文化观念出发,建立了一个中国式的(或称‘东方式’)电影理论体系。”① 而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需要提及,在中国话剧史上需要论述,在中国电影史上需要着重介绍的艺术家,在学术研究的视域里还处于部分混沌或遮蔽状态,至今还没有见到“知人论世”的和兼顾戏剧电影的论述,他的生平事迹还有不少模糊和“待考”之处,② 他的戏剧创作因为处于“运动”的边缘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他的许多电影作品因为散失被称为是电影史上的“失踪者”。因此,对于侯曜的认真考证和在此基础上的再评价,有助于我们正确全面认识侯曜,也有助于使中国戏剧史和中国电影史上曾经出现的历史情景更趋清晰。 一、侯曜与东南大学 现有可查阅资料大都介绍侯曜“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学的是教育”,1924年任长城画片公司编导。但都没有说清其入学与毕业时间。据现存东南大学的《国立南高东大中大毕业同学录》记载:侯曜,广东番禺人,民国13年6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教育专修科第三班。③ 根据广东文化网介绍“民国9年侯曜主编《新学生》半月刊是较早发表新文学创作的刊物”,和南通档案信息网登载吴亚鲁“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1923年夏……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侯曜应是1921年入学,1924年毕业。而据现有的资料,侯曜在1924至1925年间,仍在东南大学活动过。 侯曜在东南大学期间除完成他教育专业的学业外,还用大量的精力阅读文学,创作和饰演戏剧,在这过程中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因为其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发展,而积极参与了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及其最初的活动,开展平民教育,并在这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据侯曜自己记载:他的戏剧多创作、甚至演出于东南大学: 《离魂倩女》“民国11年6月5日于东大”; 《双十梦》“民国11年双十节前一夜作于东大”; 《弃妇》1922年11月初“脱稿于东南大学”; 《可怜闺里月》“十二,四,十六,改订于南京鸡鸣寺”; 《摘星之女》“1924年8月15日于东大”; 《顽石点头》“1925年元月27日改订于南京东南大学”; 《春的生日》“民国14年2月7日作于东大”④ 。 1925年5月侯曜剧本《山河泪》作为文学研究会通俗戏剧丛书第四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在剧本扉页剧照下标注:《山河泪》第三幕第一场(东南剧社排演1924年7月),侯曜饰演剧种人安南潜。在剧本的《序》中,作者说明:“东南大学火灾,学生自治会决议举行募捐游艺会,演戏筹款……我费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搜集材料。花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结构剧情。更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把全剧写了出来。我编这本剧本的时候,得同学帮忙不少……剧本编成之后,东大戏剧研究会东南剧社,先后拿来表演”。《序》中所提到的同学有王希曾、李今英、濮舜卿、李吕桦、周铃荪等。 江苏文学艺术网站《江苏文学社团流派(二)》介绍东南剧社是“1925年由东南大学侯曜及其夫人濮舜卿等组建于南京,曾公演过他们创作的话剧《人间乐园》、《弃妇》,还有《复活的玫瑰》。濮舜卿自饰《弃妇》女主角,破男扮女装的陈规,一时传为佳话。他们被称为‘学校剧’的代表人物,推动了南京现代戏剧的发展。” 侯曜曾在给朋友的信中回忆自己的校园戏剧生活:“我在东大是学教育的,同时又喜欢研究戏剧,以为戏剧教育民众,感化民众的力量比任何事业来得大,所以课余之暇,时常邀集几个同志作粉墨登场,借剧中人的离合悲欢浇灌了胸中多少的块垒。同时又给了人们不少的安慰和感动。”⑤ 洪深也曾提及“侯曜濮舜卿前在东南大学同读,后来结为夫妇;彼此间影响很深,作风差不多是一样的。”⑥ 在东南大学学习教育的侯曜接受了“五四”时代精神和先进的思想文化,因此从校园走向社会,从戏剧走向政治。南京地方志、团中央网站、江苏省共青团网站和南通档案馆网站都记载了侯曜参与创建共青团南京委员会、开展平民教育,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事迹: 1922年2月5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梅庵,吴亚鲁与侯曜主持召开南京地区首次团员代表大会,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京地方委员会”。 1922年5月9日侯曜与吴亚鲁给团中央信: 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京地方委员会(到会24人)在高师梅庵通过简章,并由团员推出二事:组织公开马克司学说研究会;介绍南京方面善演戏之中等学校以上的学生入团,以为组织平民戏剧社之预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