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倍速信息时代,文化帝国主义现象值得关注。超级大国以其现代化经济的规模优势,凭借其遍布世界的强有力传媒网络,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无以复加的文化覆盖和价值输出,推销其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论,达到从观念和精神上全面左右世界的目的。时至今日,美国影像业每年出口已达600亿美元,位列其出口行业第一。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通过其高投入、高科技、大制作的策略,实利主义的趣味,浓墨重彩的“重塑历史”,对全球电影市场进行大规模蚕食,构成对世界多元文化传统的挑战和区域原生态生活样式的全面入侵,其影响可谓十分深远。好莱坞今天俨然成为当代电影艺术的代名词,“大片”成为电影哲学和技术的标准与范本。经历100多年的历史演变,喧嚣于太平洋西岸好莱坞山谷,而繁荣于“五洲四海”的电影艺术,似乎完全被淹没在了视觉中心主义的美式范型中。 但是,这仅仅是错觉而已,“一厢情愿”而已。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如火如荼施展其光影魅力的同时,伴随亚洲经济的起飞,东方价值观世界范围内的被发现,幅员辽阔的亚洲正在成为世界影像的新原点,成为产生银幕奇观、惊叹和感动的热土!这不仅反映在在世界各大著名电影节上亚洲电影获奖数量的急剧增加,亚洲各国电影市场更强劲地刮起“亚洲风”、“本土风”,而且反映在创作上。短短十数年间,亚洲影像在观念、技术和风格上愈益现代化,在构思、制作上愈益艺术化,由此一批蜚声国际的著名导演和著名作品应运而生,伊朗的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马吉德·马吉地,越南的陈英雄、包东尼,韩国的林权泽、金基德、李沧东,中国的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及李安等都堪称其优秀代表。 崛起的亚洲电影活跃在亚洲主要区域——南亚、东亚、中东电影中。近十多年来,它们蓬勃兴起、方兴未艾。由于亚洲本来就是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交汇的点,电影历史长短、艺术成就高下也不一,因而南亚、东亚、中东电影最能反映亚洲影像的基本特质,构成区域电影的高地。它们以先觉的姿态打破“亚洲的沉默”,尝试了区域电影观念的掘进,话语方式的历史性革新,并由此建构了影响整个世界影坛的一波又一波新锐电影艺术思潮。 必须指出,由于亚洲电影一直以非主流的面貌列位于世界影坛,长期为人们所忽视,亚洲总体的经济、文化的“弱势”特征明显,因而在广大的范围内,亚洲电影风格的非整饬化、艺术传播的局促性都是显而易见的。在电影研究圈内,亚洲电影的形貌可谓相当模糊,这与亚洲电影的创作实绩很不相符。因此,从文化个性、电影风格、审美偏好等方面深入认识发展中的亚洲影像及其生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对于全面复兴悠久的亚洲文明,激发拙朴、雄伟的亚洲精神,对于丰富世界电影艺术的“收藏”,具有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 亚洲电影的兴起,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多极影像的新时代,图像东方被凸现出来,其意义、意味是非常值得玩味的。它们带来的是跨文化甚至是跨影像的凝重思考,具有显在的文化史、电影史意义。 首先,亚洲电影基于与美国电影完全不同的哲学、宗教和伦理传统。如果说,在西方电影中沁润着基督教文明、新教伦理精神,贯穿着上帝创世的法理和救赎与拯救的意识,那么,在亚洲影像中则融会着世俗化的儒教、佛教和道教观念,体现着“仁者爱人”、“慈悲为怀”的向善自觉,渗透着禅学的精神法则。基督教的社会理念高扬理想主义的旗帜,制造着银幕的神话、童话和诗话,而东方哲学则在电影艺术殿堂里演绎质朴、自然的生命礼赞,敷陈沉郁、悲怆的人性之歌。当《泰坦尼克》壮阔的出航和覆没奏响可歌可泣的爱情悲歌时,伊朗电影《小鞋子》娓娓道来的兄妹真情又何尝未让我们潸然泪下呢? 的确,美国电影渗透着的新教伦理、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乐观精神,高调演绎出《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炮火英雄主义”,《指环王》、《哈里·波特》中的“智慧精灵救世魔法”,《撞车》中的“冲突与修复逻辑”,它们借助极富感官刺激的场面,使观众在视觉娱乐之中,完成美国式时尚、风格、意识形态的认同之旅。而日趋繁兴的亚洲电影,在精神气质上与美国电影全然不同,它推崇人伦亲情,信守哲学、仁爱观念,具有“主情主义”的风格。通过对本土民族生存现实的观照,东方式人文关怀,显现出宽广的人性视野。在马吉德的镜头下,一双小鞋子,使小学生阿里和妹妹的兄妹情具有了灼人的力量,它超越童趣,而传递了近乎奢侈的人性光芒;在李沧东的《绿洲》中,肢体的残障让另类爱情显得无比真挚和完美,沉敛的人文思考,凄楚地展示着人在历史中的尴尬;而《三轮车夫》中,一个年轻男子在都市中的生存困境,暴力、性和疯狂,作为陈英雄对故土生命图像当下的文化书写,深刻触及了人在急剧变化时代的无奈,透露着深切的人性的悲悯。这些温热、内敛、审慎的人性挖掘,是东方特有的,表现出一种精神皈依的渴求,即使在触及政治、情色、暴力时,它们也与民族的伤痛、心灵的感受、人性的渴念紧紧缠绕在一起,昭示出别样的深度。 好莱坞试图让人们皈依梦幻,忘掉现实,而亚洲影人则以主情的基调不断揭示现实,讲述现实,这是东方道德精神的体现。触目惊心的《三轮车夫》如此,呈示内心隐疾的《撒玛利亚的少女》如此,以“救赎”为主旨的《漂流浴室》也如此。亚洲电影犹如一剂剂清醒剂,以真实的情感、人性的勾勒,寻找生命的本质,唤起观众的共鸣,因而,复杂人格、破碎、残伤、情欲往往成为组成民族符码、人性隐喻的重要元素。这与对自身文化的肯定是一致的。正是隐含其中的东方价值,隐含其中的人伦情致和道德底气,反映出亚洲电影对本土文化的高度自信,也使影片的人性主题获得了与之极其匹配的广大叙事空间和生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