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对中国电影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它既是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又是开创新世纪的元年,年末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影市不断传出令人振奋的信息。2005年中国电影从制片、发行、放映等同步增长的数据像春风般扑面而来,春江水暖谁先知,在产业最前沿的市场是末梢神经,最先敏感到国内电影市场产业结构开始悄悄发生变化,解读2005国内电影行业创造和实现的各类数据信息可粗略观察到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之变。 市场走势:高开高走 据国家电影局发布2005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为20亿人民币,同期增长33%。中国电影海外票房16.5亿元,电视播映收入11.5亿元,三项之和中国电影2005年综合收入为48亿元,比上年增长29%。近年国家电影主管部门建立并完善放映市场全国电脑网络中心,网络中心对全国电影院线安装了计算机售票系统的影院实现即时采集数据。从可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全国院线票房15亿,比上年增长27%,观影人次超过5700万,比上年增加19.3%,从影市终端传达的信息让我们看到了2005中国电影市场呈现的一幅高开高走的曲线图: 并由此可以看到: 表一 2005年院线票房季度走势图
1、电影生产势头良好,国产片进入院线放映数量增加。 中国电影制作连续三年增长,2005年更创新高,全年生产故事片260部,比上年增加22.6%。电影制作丰收直接反映到市场是节目源丰富了,影片类型多样化,院线及影院和观众的选择多了。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国内影市存在电影产量上去了,票房产出没有同步。2005年这一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根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05年进入院线放映的国产片增多,全国院线在2005年发行新片180部左右,其中国产新片125部,占年度生产的48%。以上海联和院线为例:2004年发行影片120部,国产片80部,2005年发行影片169部,国产片124部,分别增长40%和55%。 考量国产影片的市场价值不仅仅要看生产量还要看其在市场的流通放映情况。2005年以拷贝投放量计算,可将影片的市场反馈分为三类:放映规模在投放拷贝100个及以上的为大规模放映,拷贝投放在50个及以上并配合数字银幕上映的为中等规模放映,其余为小规模或局部放映,2005年国产片大规模投放的影片30部左右,比上年增加10部,占发行新片23.2%,中等投放的25部左右,占18.4%,因此全年国产片在市场上有规模的进入院线的新片占41.6%,从市场结构看,由于国片制作质量逐渐提高,增加了进入市场的机率,改变了一些国产片生产出来直接进电影播映或放置库房的情况。 2、投资增长和消费指数提高是2005影市走高的直接原因。 2005年全国新增电影院55家,增幅4.6%,新增银幕272块,增幅11.3%。以每家影院平均投资额为1500万元计算,有近10亿资金在2005年直接投入在电影基础设施上。影院和银幕数增加扩大了国内市场的容量,而且新增影院大多是新型影院,对当地市场有较强的票房拉动作用,此现象与中国经济大环境是同步的。国内经济是在大投入下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由于中国整体电影市场的基础设施薄弱,在国家对行业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受国内宏观经济驱动,近几年都会是影院建设的高峰期,以这样的投资规模扩大影市空间使电影票房持续增长,才可与电影制作的丰收匹配。 从制作方面看来,如表一。 从表一可看出,2005年电影市场上的票房大户大多都是以高投资、高制作费用为前提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在2005年影市显得尤其明显。 消费指数提高就电影而言,主要指影院票价在2005年继续上升,据可统计数据,2005年全国院线平均票价24.54元。比上年增长16.8%。2005年7月行业三大协会联合发出全国影院实行“周二半价日”倡议,已有400多家电影院加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积极的市场效益,但是全国整体票价因各种因素还是呈现上升趋势。在全国市场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排名前五十的电影院平均票价是33.52元,高出全国平均票价36.5%。由此可以看到制约国内电影发生质的飞跃的“瓶颈”,即一个人口大国没有创造出与之相匹配观影人群的问题仍然存在,如果中国电影生产了足够数量的影片,影院也开始日渐增多,那么可以影响市场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就是创造“观众”,从这点看中国电影的经营者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市场格局:院线扩张影响区域分割 2005年是国内“院线制”改革的第三年,院线的整合与扩张以及对区域市场格局牵动是05年市场的一个特点。全国现有37条院线,排名前五名的院线把中国电影市场分出三大板块,因为有了这三大市场依托,凸现出五大院线重要的市场地位。 2005五大院线票房,见表二: 表二 上海联和 2.4亿元 北京新影联2.1亿元 中影星美 1.8亿元 中影南方新干线1.3亿元 广东珠江 0.93亿元 表一 2005国产片票房TOP10线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