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05年恰逢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中国电影人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个百年一遇的特殊年份,从重拍《定军山》到各种各样“百年百佳”的评选活动,“电影百年”也许将成为本年度新晋的流行关键词。学术界在这个难得一遇的年份里也马不停蹄地研讨不断,成果迭出。2005年6月6日—10日,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美国亚洲电影研究会分别在北京大学和上海大学举办“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6月11—19日举办的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国际电影论坛之主题论坛以“百年中国电影面向世界未来”为主题,由“经典与潮流的对话——中国功夫电影对世界的影响”、“聚焦百年中国电影——历史与展望”和“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国际影视产业高峰会议:市场接轨与文化对应”三个专场构成;10月16—19日,北京电影学院、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在青岛举办了“青岛亚洲电影文化合作国际论坛”;11月9—13日在三亚举办的第1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主题为“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12月10—13日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举办的“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就“中国电影的发展经验与艺术成就”、“中国电影艺术家与电影作品”、“中国电影的产业化与现代化”、“世界电影的交流与合作”四个主题展开交流。在电影研究方面,借由“电影百年”的契机引发的电影史学研究和建构成为2005年中国电影学研究领域中最醒目也是最重要的现象,有关中国电影史学的论著数量占据了最重要的份额。与此同时,国外优秀论著的翻译介绍依旧是出版热门,“丛书热”和“随笔热”有增无减。 一、历史回望:在宏大建构的背后 赵实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的“百年中国电影研究书系”是一套规模宏大、内容全面的中国电影研究系列著作,包括刘诗兵的《中国电影百年表演史话》,杨远婴的《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中国电影导演谱系研寻》,胡克的《中国电影理论史评》,沈芸的《中国电影产业史》,许浅林的《中国电影技术发展简史》,张之路的《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陈墨的《中国武侠电影史》,饶曙光的《中国喜剧电影史》,皇甫宜川的《中国战争电影史》、颜慧,索亚斌的《中国动画电影史》,单万里的《中国纪录电影史》,赵惠康、贾磊磊的《中国科教电影史》等12种,因研究类型的完备、装帧风格的统一、集体上架的效应而非常引人注目。此前由丁亚平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电影丛书”也是电影研究书系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套丛书。正如丛书名称“电影丛书”所表达的,其内容相对比较庞杂,既有国内学者的论著,也有国外学者的译著。其中国内学者著作包括陆弘石的《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贾磊磊的《中国武侠电影史》,高小健的《中国戏曲电影史》,郦苏元的《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丁亚平、张颐武、崔卫平、刘擎的《电影记忆》,李显杰的《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邓光辉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当代影视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本报告完稿时尚未见到预告中列出的《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国外译著在本文第三部分介绍)。中国电影出版社的“新世纪电影学论丛”仅有崔新琴、陈浥主编的《感觉与敏锐——现代电影表演理论研究》出版。 2005年的中国电影史学研究方面,通史、断代史、文化史、类型史类著作数量众多,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叙述。 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周星的《中国电影艺术史》和李道新的《中国电影文化史》两部厚厚的电影史专著献礼“电影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史》分“前45年中国电影创作”、“中30年中国电影创作”、“后15年中国电影创作”三个时段来梳理中国电影的艺术发展,“特编”为“港台电影史略”。作为一部跨越百年的电影文化史著作,《中国电影文化史》分“早年的道德图景”、“乱世的民族影像”、“分立的家国梦想”和“整合的文化阐发”四个部分来阐述中国电影的文化精神。该书以100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为观照对象,力图整合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电影的整体面貌,深入阐发中国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蕴含。陆弘石的《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前四章“渐显”、“调焦”、“平行蒙太奇”和“实景加工”叙述了中国电影前半个世纪的发展,第五章至第八章则引入了一种“电影口述史”的写作方式,以“导演的历史记忆”、“演员的历史记忆”、“摄影师/录音师的历史记忆”和“编剧/影评人的历史记忆”共同构成了对于中国电影史的“往事再现”。高小健的《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中国电影出版社)以30年代中国电影为研究对象,既有电影艺术创作变迁的梳理,也有大师风采的论述,还有对理论、批评、论争的评说。 专门史的研究在2005年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专门史研究可以按照电影的专业性质分为导演史、编剧史、表演史、摄影史、美术史等,也可以按照电影的类别性质分为纪录电影史、戏曲电影史、科教电影史、动画电影史等,还可以按照电影类型细分出喜剧电影史、武侠电影史、战争电影史、爱情电影史等。 杨远婴的《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以“乱世里的拓荒”、“动荡中的抉择”、“历史记忆重塑”、“时代症候感光”、“从拆构到建构”、“从农村到城市”的块状结构来探寻“中国电影导演的谱系”,“沿用导演研究的传统方法,借用导演名字所具有的分类功能,梳理其作品所标示的阶段性特征,勾勒中国电影人的百年追寻”。(注:杨远婴《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中国电影导演谱系研寻》,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作者几年前发表的论文《百年六代 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当代电影》2001年第6期)已经勾勒出中国电影导演谱系的基本构形。刘诗兵的《中国电影百年表演史话》则从表演入手,来论述从萌芽期直到当前电影创作中表演艺术的发展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