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研究涉及到美学、技术、意识形态和观众一系列问题时,把电影当作一种工业是其他方式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电影都是一种产业,通过电影制作、发行和对观众放映(不论是电影院中、电视上,还是影碟或者新的方式)来获取最大的利润。所以,虽然我们希望电影不仅仅是一门生意,对于电影工业特性的研究仍需加以重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电影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注:Douglas Gomery:《Hollywood As Industry》,选自John Hill和Pamela Church Gibson合编《American Cinema and Hollywood:Critical Approach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道格拉斯·戈梅里(Douglas Gomery) 片厂制度和中国电影 对于全球电影工业来讲,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是一个典范。无论是有声电影的引进,还是电影叙事方式的确立,好莱坞都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电影工业。当我们求诸己身来审视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时,同样可以看到不断向好莱坞学习的轨迹,其中重要一点体现在对大制片厂制度的学习上。 经过20世纪前30年的组合和发展,好莱坞自30年代后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派拉蒙、华纳兄弟、洛氏(米高梅的母公司)、福克斯和雷电华五大公司形成垄断,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大制片厂时代(The Studio System Era),又称好莱坞古典时期。这一时期,五大公司特点在于以控制制片、发行和放映三个环节的垂直经营模式(Vertical Integrity),强势控制电影的形态和产量。大制片厂体制下生产的电影,有着鲜明的美学因素,例如类型电影、棚内拍摄、明星制等。 在对五大公司进行审慎研究后,我们会发现大制片厂制度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对影院的控制。五大公司通过拥有和合作的方式,控制着全美3/4以上的影院。垂直模式的三个环节中,制片业仅占据全部资产总额的5%,发行业不到1%,大公司绝大部分的投资都在影院方面。(注:这是戈美里通过对1946年美国电影工业的调查得出的数据,见Douglas Gomery:《The Hollywood Studio System》,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86,第6页。) 由于大制片厂同时控制了制片和放映两个核心环节,直接拥有影院的放映渠道,制片方面才能够拥有自由的权力来制定电影的类型、产量和预算。大制片厂制度是电影工业稳定发展的结果,拥有最为稳定的制片环境,不受制于人。 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一直有建立大制片厂制度的萌芽,第一家具有大制片厂雏形的电影企业是联华影业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拥有东北、华北大量影院的罗明佑开始涉足制片业务,开办联华影业公司,宣称要“创建中国好莱坞式电影城”。罗明佑看到好莱坞大制片厂所创造出的辉煌成就,认识到工业化体制是中国电影需要向好莱坞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资本来源上,联华同美国五大公司一样都是信托方式(又称托拉斯,美国五大公司的股东多是纽约华尔街的富商),其股东多是上海、香港两地的巨豪首富,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在体制上,学习好莱坞大制片厂的制片—发行—放映垂直经营体制,拥有强大的电影放映网络,由香港总公司调度影片的产量和上档日期;同时开办自己的杂志,宣传培养自己的明星。这种企业化的科学管理方式,使得联华和同时期的其他电影公司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早期中国电影工业中,和联华齐名的还有明星公司和天一公司两家,他们都是侧重制片业务,而不似联华的制片——放映一体化。明星公司原本并不拥有自己的电影院,每部影片都要和电影院签约才能上映,虽然上海的“电影院大王”雷马斯在1926年前后离开上海时把一部分影院转让给了明星,但明星业务的发展一直侧重制片,从30年代明星几部影片票房失利造成的后果就可看到他们的资金流动关系。而天一公司则是一家侧重二流院线和海外发行的公司,他们在制片上的投入极其保守,一直注重在南洋市场的发行业务,这也是他们后来渐渐迁至香港的原因。在经营上,明星是仝人公司,天一是家族公司,他们的管理制度没有联华的科学和系统。联华建立的大制片厂制度,是中国电影公司主动寻求企业化、规模化发展的一条新路,力图摆脱电影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种种掣肘,获得更大的空间发展民族电影。联华的大制片厂制度,是30年代中国电影业蓬勃发展的一个典型现象,联华后来的倒闭也并非经营的问题,而是战火蔓延导致的资本损失。 电影工业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需要经验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逐渐从投机式的经营发展到规模化的经营,掌控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平衡。非有雄厚的资本、多年的根基,不能够形成规模庞大的大制片厂性质电影公司。美国的五大公司,日本的五大公司(东宝、新东宝、松竹、东映、大映)都是最好的例子,而中国电影在30年代开始也由联华迈出一大步,可惜连年战乱破坏了影业发展的正常逻辑线索。 所以,本文对1957年开始形成的邵氏兄弟(香港)公司的考察,是一种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总结——不论在工业发展还是历史线索上、地域变迁上。邵氏公司建立了庞大的大制片厂式电影企业,以雄厚的实力垄断了香港电影业二十余年,充分体现了片厂制度的优越性和控制能力。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中,片厂制度的成立有着什么独特的意义?中国电影工业的沉浮有着怎样独特的线索?都需要在对邵氏片厂制度的辨析中找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