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电影首次在中国放映,距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公开放映电影还不到一年。从那以后的50多年里,大量美国电影被贩运来中国分销到各地,在各地影院上映的片目中,占到了80—85%。作为20世纪中国的一道重要的文化景观,好莱坞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早在30年代就有人说过,好莱坞已经“取代了传教士、教育家、炮舰、商人和英语文学,成为中国学习西方工业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最为重要途径”。(注:[美]韦尔伯·伯顿(Wilbur Burton)《中国人对电影的反应》(Chinese Reactions to the Cinema),见《亚洲》(Asia),1934年10月号。) 的确,好莱坞的意义从来都不限于文化消费领域,它不仅通过票房收入和电影胶片、拍摄/放映设备的出口对中国经济产生了直接的冲击,同时,它还是促销其他美国产品的重要手段。美国商务部的一位官员曾明白指出,东亚地区一些国家对美国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同电影的影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注:[美]威廉·西伯利(William Marston Seabury)《电影问题与国联》,纽约:阿旺达尔出版社(Avondale Press)1929年版,第28页。) 好莱坞称雄世界与美国经济利益在全球扩张之间的正比关系已经被许多学者的研究所证明。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好莱坞在20世纪中国所起的作用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注:汪朝光的一篇论文是个例外,详见他的《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市场研究》,《电影艺术》1998年第1期,第57—65页。另外,玛丽·加彭(Marie Cambon)曾写过一篇《梦幻上海:1949年前美国电影在中国的最大都会》(The Dream Palace of Shanghai:American Films in China' s Largest Metropolis Prior to 1949),这是唯一的英文论文,见《亚洲电影》(Asian Cinema)1995年,第7卷第2期,第34—45页。) 本文在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中美两国在20世纪前半期的电影因缘做一个初步描述。它对基本史实的侧重和量化的研究方法可能会进一步激发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兴趣,同时也为将来的深入研究奠定实证基础。 引言 鉴于美国电影在1950年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绝对优势和霸主地位,研究中国电影史就不能不谈好莱坞。到目前为止,有关中国电影的研究比较集中在制片和创作方面,不仅电影经济学历来被忽视,而且与市场相关的发行与放映更是很少被关注。实际上,电影从来都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活动,而是一种经济活动。电影是通过市场进入社会的。研究电影就必须研究电影经济,研究电影经济就必须研究电影市场,研究电影市场就必须研究发行放映。对美国电影与中国的研究也同样如此。因此,我们的研究不妨被看作是一个纠偏的努力。即便从制片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也不应忘记,中国本土电影的叙事策略、影像风格以及主题倾向,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好莱坞的影响或者是应对好莱坞的强势而发展出来的。因此,了解中国电影传统,必须理解好莱坞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过去几十年,有关美国电影的研究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但中外学者大都是从“内涵”而非“外延”的角度来研究好莱坞的。研究的重点都局限在好莱坞本身的发展史,各影像流派的兴衰,大导演大明星的创作生涯,以及这一切同美国大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近年来,电影史家开始把眼光转向美国以外,从外延的层面上审视美国电影。正如电影史学家露丝·瓦西(Ruth Vasey)所指出的,由于好莱坞的海外市场收入多达其总收入的35%,美国制片人和编创人员从一开始就不能不顾及到美国以外的观众对他们的产品的反应。这样,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的欣赏趣味和好恶取舍反过来也对美国电影的情节设计、人物塑造、影像风格及文化价值都有深刻影响。(注:[澳]露丝·瓦西(Ruth Vasey)的文章《异域角色:好莱坞的全球发行及其对外国人形象的塑造》(Foreign Parts:Hollywood' s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Ethnicity),《美国季刊》,1992年12月,第44卷第4期,第617—642页。) 换句话说,引入海外市场这一维度有助于更为充分地理解美国电影,并且将会矫正传统电影史中一贯只偏重电影制作而忽视发行、放映的倾向。(注:[美]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的《出口娱乐业:世界电影市场中的美国(1907—1934)》(Exporting Entertainment:America in the World Film Market,1907—1934),伦敦:英国电影学院(BFI)1985年版。) 目前,这种全球视角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露丝·瓦西、托马斯H·古拜克(Thomas H.Guback)和凯瑞·塞格瑞(Kerry Segrave)等人的开拓性研究勾勒了美国电影在全球市场中的发行情况;大卫·W·伊伍德(David W.Ellwood)、比尔·格兰瑟姆(Bill Grantham)、维多利亚·格拉齐亚(Victoria de Grazia)、伊恩·贾维(Ian Jarvie)等人则微观地解剖了一些“案例”,具体研究了美国电影在特定地区或国家,如欧洲、南美、加拿大的发行情况。这些著作提供了某些启发,帮助本文深入研究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传播。 当然,本文中使用的“好莱坞”一词远不限于它的地理含义,而是意味着美国的电影工业。当19世纪末第一批美国电影在中国放映时,好莱坞还是一个偏僻小镇。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电影工业兼并整合,重新布局,并将制片系统搬到南加州之后,好莱坞才一跃成为电影城,并且成为整个美国电影业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标题把1897年和好莱坞相提并论只是一种习惯性的使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