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市场导向的文化领域里,“大众”成为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主体——既可能是乌合之众,也可能是理性之众 百年的中国电影即将迎来两个黄金的档期公历新年和传统春节以及三大“利好”消息: “利好”之一:国产大片即将密集上映。陈凯歌的《无极》定于12月15日上映,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定在12月22日上映,冯小刚的《贵族》也在备受期待之中——导演显贵倾巢出动,中国国产电影似乎大有“涅槃”(备经磨炼之后迎来新生)之势? “利好”之二:2005年度进口分账大片最后两部档期已经确定,分别是于10月28日上映的《佐罗传奇》和于11月18日上映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尽管这是本年度继《翻译风波》、《星战前传3》之后再次与全球同期上映的引进大片,但9月刚刚公映的投资1.3亿美元、号称本年度最震撼的空战片《绝密飞行》票房成绩仅排“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第五,而由美国畅销漫画改编的《神奇四侠》也不敌同期放映的《神话》——难道说,中国观众终于厌倦了好莱坞? “利好”之三:热门韩剧《大长今》终于在10月落下帷幕。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长今》自播出以来,收视率一路攀升,直至稳居同时段全国排名第一,尤其是在“十一”期间,剧情进入高潮部分,收视率达到4.8%,收视份额19%;为了与之抗衡,一贯在引进海外电视剧方面颇为稳健的央视8套,打通两档电视剧栏目,一天三集连放韩剧《加油!金顺》。如此大量的人气被聚集在荧屏前,国庆黄金周的银幕颇受影响:《神奇四侠》国庆一周票房约为1500万,刘德华主演的《童梦奇缘》700万左右,而关锦鹏的《长恨歌》只有400万——而这一切必将随《大长今》绝尘而去? 这一切凑在一起,对于中国电影的百年来说,颇有点即将“天下无贼”的意味,但细细想来,仍可能不过是一场“乌合”。 廉价的细节 以中国人历练的见识和智慧,有充分的理由对好莱坞式的浮夸和程式化感到厌倦。 《绝密飞行》再次拉出投资上亿的架势,片中的战斗机空战场面在出色的电脑特技渲染下绚目华丽,简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但依然是好莱坞商业影片重技术、轻情节的套路,影片的整体故事情节似曾相识,熟悉美国大片的中国观众已经完全可以像做智力测验一样猜出主角的下一步行动,毫无悬念可言。这种简单而又华丽的超级视听大片,不需费力思考,只要大口嚼着爆米花,尽情的享受那完美的视听冲击就够了。 但“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显示,同为美国进口片,爱情喜剧片《美国空姐》上映四天,即取代《绝密飞行》的榜上位置;不仅如此,影迷已从《绝密飞行》中挑出细节性错误10余处。看来,同样是好莱坞制造,中国观众的口味有点“挑”了。 细节而不是恢宏的场面,开始影响人们的审美,韩剧是典型的一例。 仍以《大长今》为例,除了宫廷美食的制作细节,还有韩剧中一以贯之的生活细节、亲人间爱的细节,情人间爱的细节,朋友间爱的细节,手法颇具东方意味的细腻和精致,与银幕上美国大片用技术手法夸张出来的暴力、背叛、谎言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否可以成为一个信号,用以说明中国正在走向审美精细化的阶段?这种细腻和精致是否意味着经过外来文化冲击后沉淀下来的族群价值取向?而这种取向是否能成为中国人拍电影和中国人看电影的特质呢?这些问题对于定义和形成“中国电影”至关重要。 但目前看来,还不能过于乐观。 就在《大长今》热播期间,银幕上正上演着同样细致绵长的《长恨歌》,还有同样文艺的《电影往事》,但并未出现类似的惊喜,创造了神奇票房的到是唐季礼和成龙的《神话》。 但不容置疑,《神话》依然不过是个极好的好莱坞拷贝,有美女,有场面,有动作,也有大明星,总之有很多“大”商业元素。 “我为什么要从美国回来,也是希望把好莱坞的经验告诉大家,如何让电影走向世界,”唐季礼说,“这个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伟大的英雄的故事,它不是武侠片,是历史片,而且加入了回肠荡气的爱情故事,变得更加具有可看性。”典型的好莱坞元素——实际上,近年来的中国电影几乎全可以用这几句话概括。 与其说中国观众腻味了好莱坞,不如说好莱坞正在聪明的消化中国电影,但这绝不是好莱坞的错。 先于文化启蒙而植入的市场经济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任何选择都变得有成本计算,甚至包括审美上的。看电影有成本,这些成本要转化到我们能够感受得到的地方才能显示出它的回报,如我们真切的享受到了电影院的立体环绕音响效果,而只有大动静、大场面才能使我们进入电影院的感官效用最大化,满足这个条件的首当其冲就是所谓的好莱坞大片。 一份针对北京市民电影消费习惯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62%的被访者表示爱看进口大片,其中主要以20岁至30岁男性为主。 至于那些尽管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记录我们的生活的影像,反正有电视,反正电视是不需要花钱的,所以我们更愿意去免费享受细节。于是,那些小成本制作的国产电影在票房上总是很难出现什么惊喜,那些比《神话》更加“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电影总是有些“慢热”,即便获得了国际认可,国内票房也表现得一般,如《青红》、《孔雀》等。 总之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说中国的电影市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立审美取向;细节还是廉价的,背后有着深刻而理性的社会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