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它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职业教育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手段。因此,从理论层面剖析和谐社会职业教育特征及其发展的创新问题,无论是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还是对于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和谐社会职业教育特征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具体是指“社会结构、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① 根据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理解,笔者认为,和谐社会的职业教育应该既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良好的动态适应性,又与整个教育保持均衡协调发展;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系统,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根本途径。据此,笔者认为,和谐社会的职业教育应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动力性。和谐社会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而具有全民性、终身性的职业教育正是精神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特别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广义的、隐性的文化资源,对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激发力、渗透力和推动力。职业教育能提升人的精神素质,促进包括人的个性在内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能使人的潜能得以激活和充分开发;职业教育使人具有和谐社会共同倾向性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凝聚力。 2.人本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坚持“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观就是要坚持“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作为教育发展的最高利益,最大限度地考虑和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民群众成为教育发展的享有者、受益者;就是要促进以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素质形成与发展为核心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使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协调统一。发展的根本目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尽可能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既是职业教育的元功能,也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的和动力。 3.协调性。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这种协调性总体表现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等的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反映到职业教育领域,则体现为以下三个层面的涵义:首先,从职业教育与外部系统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与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保持良好的动态适应性。其次,从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一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二是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形成发达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和培训体系;三是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四是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五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充分沟通,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第三,从职业教育与人自身的发展关系来看,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能够为人的职业发展、个性发展以及教育享受提供优质服务。 4.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它不仅是指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生共存,而且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每个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职业教育来看,它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其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又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发展的综合效益,保障职业教育健康稳步发展,减少发展中的“波动性”和“起伏性”。 5.公平性。坚持并实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取向,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社会公平的基本内涵。关于职业教育的公平性可以有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解说,而笔者认为,所谓职业教育的公平性,是指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以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和机会,给予职业教育以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均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共享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种教育发展状态。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公平性与社会的公平性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教育公平又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和有力措施,职业教育更是改变处境不利人群的“处境”,促进贫困地区脱贫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二、和谐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营造与维护 1.高度关注职业教育,并给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甚至更为优良的发展条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目前的社会氛围中,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公平、公正的发展机遇,致使职业教育始终处于弱势教育的地位。就教育经费而言,1996~2000年国家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预算内教育总经费的比重从11.53%下降到8.42%,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职业教育总经费的比重从52.92%猛降到43.12%。② 就发展政策而言,虽然国家制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但许多地方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策性歧视的现象。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功用,就必须将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真正做好“大力发展”的大文章。 2.构建体现区域差别和特点的职业教育制度。这种区域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及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笔者认为,一方面,对于广大农村,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要建立有别于城市,有别于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就是说在广大不发达地区建立以基础教育为基础,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成人教育为辅助的职业教育制度;在经济发达地区,形成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并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两翼”的教育结构。另一方面,要根据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招生市场、就业市场)市场化、农村城镇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加快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步伐。这既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别,促进教育公平理想的实现,也有利于城乡职业教育自身的稳定、互动、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