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进入新阶段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三农”问题的凸现,赋予了研究农民职业教育问题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刻的理论价值。 1.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民大国,农民问题无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基本问题,也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技术水平,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2.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加速不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伟大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应对加入WTO后新形势,加快各类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与素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缩小城乡工农差距、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3.农民教育理论有待创新。作为一个传统的农民大国,农民教育问题始终是众多仁人志士关注的重要话题。因此,在历史进程之中形成了诸多的关于农民教育的认识与理论,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建国后,无论是实践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总体而论,这些研究还存在诸多的缺陷,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农民职业教育的需要,农民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有待进一步的深化。故此,构建农民教育学学科体系,使之成为教育学学科一个独立分支,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发展和教育学科研究的共同选择,应该综合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全面深化农民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 4.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人力资本学说、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构建新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农民职业教育研究的意义与研究现状。结合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大国的基本国情,以21世纪初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背景,针对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构建新的体系、推进理论研究深入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研究、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的现实与理论意义。在系统整理、分析国内外关于农民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指出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归纳总结了当前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阐明了本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 2.农民职业教育研究的社会背景与时代特征。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既涉及诸多的关系与内容,也与整个社会环境、尤其与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本部分内容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调研数据,论述了现阶段中国国民经济的基本状况、发展目标及未来趋势,重点阐述了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及对农民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对农民的经济状况、文化素质、职业变化等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弄清了农民职业教育研究主体的基本特征;提出构建新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农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3.农民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托与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研究。以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系统阐述了农民概念的演化、发展,阐释了农民概念的内涵、农民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提出了农民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包括生产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在内的大职业教育观点,并由此构建了农民职业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和目标框架。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力资本学说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学说等理论及其对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启迪,并针对农民职业教育的过程的特殊性,探讨了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特点和规律。 4.农民职业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研究。本部分把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研究运用到教育现状实证研究中,准确、有效地把握了农民职业教育的供求矛盾;以大量、丰富而可靠的调研资料为基础,梳理了我国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倾向和特征,包括需求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等,分析了影响农民职业教育需求的主要因素;系统总结归纳了现阶段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的基本类型,描述了国家、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的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现状与存在问题;在理清教育供需矛盾的基础上,明确了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目标。 5.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站在理论研究和现实研究的基础上,以农民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为出发点,系统论述了新阶段农民职业教育的构成体系、体系创新的原则和基本思路、各子体系的基本要素和创新途径;提出了政府、社会、民间全面参与,以促进农民致富、农业经济繁荣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6.农民职业教育施教模式研究。提出了农民职业教育的施教模式的概念,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农民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企业带动模式、创业培植模式、学校教育模式、就业牵动模式以及农业推广模式等5种典型的农民职业教育施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