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十一五”规划期间,随着全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造业向亚洲的转移,中国的产业聚集和城市化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根据“十五”~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与专门人才需求的调查和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将迅速加大。适应这种需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十分紧迫。为此,提出以下对策思考。 1.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引进民间资源,探索股份制办学 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职业教育必须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工作。在体制创新方面,积极探索股份制办学、股份合作制办学、股份联合制办学乃至建立股份制教育集团。在机制转换方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要打破地区和部门垄断,引入竞争机制,促使资源向高效率的办学机构转移,淘汰低效率办学机构。要推行成本核算,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推动职业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激活学校内部动力。 股份制办学是体制转换中的新生事物,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的实施细则,明确股份制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并尽快完备相关的学校产权登记、股权转让、分红派息、破产保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在资格认定、教师职务评审、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对外交流合作、招生就业、经费投入等方面,要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撑。物价部门依学校的办学水平核准收费标准,允许优质优价,鼓励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进行职业学校股份制办学探索,要依据有关的法律规定,明确教师与受教育者的权利义务,按章程明确举办者、董事会、校长和教职工的权利与责任,规范其内部运行机制,规范资金、财务管理。要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的职能,尊重股东权益,依法办学,科学决策。建立健全学校工会和职代会制度。处理好学校可持续发展与股东权益和职工利益的关系。在学校形成有效积累的同时,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和股东收益。要依法保障民间投资者对增值资产的权益,确保合理回报。 2.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思想品德培养,包括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共处能力、团队意识、法制观念、民主意识、意志品质、健全人格教育与效果;二是学生能力培养,包括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相协调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技能;三是良好心理品德的培养,包括适应力、合作力、竞争力、耐挫折力、创新力等;四是身体素质培养。包括正常发育、体形体态、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适应恶劣条件、抵御和消除疲劳、伤病的能力。 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未来三至五年,职业学校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教育教学改革要突出能力培养,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综合化进程。要理顺课程结构,变革课程内容,改革考评制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水平。完成教学模式由分科式到模块式、综合式的转化,完成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针对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升学的需求,提供多种适用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 3.建立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要加快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步伐,摆脱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于学分制、弹性学制的模块化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探索和实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积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现代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能力本位“CBE”、世界劳工组织提倡的就业培训模式“MES”,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小企业技能培养课程”等,改革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观念,重视人的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积极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建立符合时代特征和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新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扭转专业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现象,从能力分析入手,按照岗位(群)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同时,要增加对实验、实习设施和设备的经费投入,切实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努力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课程和教学环节,认真安排,从严要求,严格考核检查,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 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开设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 继续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认真搞好中职与高职“三○二分段”培养的课程改革试验,提高培养质量。逐年扩大试验范围,在近年来试验的基础上,招生人数每年递增30%。 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市场急需的高级技能性、实用性人才,使毕业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建立适应短期培训,特别是为下岗、转岗、再就业及进城务工人员服务的课程模式,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