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奋斗目标,我国教育迈入了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94%人口所在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接近50%和20%,其中职业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从国际通行指标衡量的各级入学机会看,我国教育达到了同期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若不考虑质量等因素,我国与发达国家许多数量比例指标相比,估计还落后30年左右。本文拟就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宏观政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影响我国职教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条件 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很多,最主要的还是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我国大陆的总人口,2004年接近13亿人,[1] 估计到2020年接近14.5亿人,2050年以前达到16亿人左右的高峰。目前,我国15-64岁的广义劳动力人口达到9亿以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达到70%左右,这样高的比例可能要持续到2050年。尽管劳动力资源非常充沛,价格较为便宜,具有直接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劳动力素质及对于各行各业持续发展的适应性,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从而对于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大约是7.5亿个,而发达国家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加起来也只有4.3亿个。所以,中国面临的是全球最大的、最为持续的就业压力,而且,2004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历史性地达到了41.8%,到2020年估计可接近60%,而劳动力在城镇的生存状态与农村相比,是很不相同的。这样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就业激烈竞争不言而喻。再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看,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会从50%下降到25%,而第二产业从20%多升到30%多,第三产业从不到30%升到40%多。[2] 第二、三产业所需的技术含量、对劳动力和人才素质的要求,远高于第一产业,对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形成了新的挑战。 现在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在国际范围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在国内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支撑产业生存与升级的核心技术往往是难以引进的,同样,高素质劳动力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也是难以完全引进的。因此,相比其他教育而言,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不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般基础,而是关系到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发展能力提升的关键性环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本质特征,也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走向。对此,可以用不同的测度加以说明。 第一个测度是两次现代化实现程度。有专家提出,第一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第二次现代化以知识经济为标志,[3] 据此可以把各地区划分为中等发达、初等发达和欠发达三种不同的类型。估计到2020年前后,东部沿海地区相当一批地区可望成为中等发达地区,而中部地区会发展成为初等发达地区,西部大开发会牵引少部分跻身初等发达地区,但是欠发达地区的比重依然较大。在现代化实现程度不同的地区,当地行业和产业对劳动力和人才的吸纳能力差异很大,显然,整个东部地区和中部部分地区会始终保持吸纳的强势,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机制存在很大差异。 第二个测度是区域增长极,实际上,在第一、二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位居国内前列的地区中,“珠三角(或泛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明显的区域增长极,“环渤海”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潜在增长极也处于起步之中。[4] 这些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升级快,活力大,成为职业教育培训供需两旺的地区,不仅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方面积累了显著优势,而且对地区内外劳动力与人才的吸纳能力很强。而其他地区只能通过缓慢推进的方式往前走,一时还没有形成区域增长极的中西部地区,须集中力量,培养本地所需的“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性人才。同时,通过多种合作方式,把中职和高职毕业生的异地流动谋职,作为劳动力流动和劳务输出的重要环节。 总体上看,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前景,与两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和区域增长极密切相关。表1所示的A、B类地区,有可能是职业教育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区,C类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潜力很大,而对D、E类地区而言,如果没有国家较大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很难在职业教育方面有较大的作为。 表1 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及其职业教育特点 分类主要地区 教育发展特点 A:很高 沿海地区的特大及大城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左右,率先实现教育 现代化,职业教育比较发达 B:较高 多数中小城市,发达地区城镇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基础较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农村 20-30%,职业教育空间较大 C:中等 少数中小城市,大部分发达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 区农村和少部分中等发达地区学率10-15%,职业教育增长潜力较大 D:较低 大部分中等发达地区普及义务教育有了基础,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需求逐渐上升,但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