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美公司是一家以日化产品为主、兼营食品饮料的经销商。由于经销的产品品类繁多,属性复杂,其仓库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一直是个老大难。 多数大型快速消费品生产企业或自建配送中心,或将仓储、配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商。中小生产企业或像东美公司这样的日化经销商,一般采用附属仓库,面积不大,也就在一千平米以下,按说管理难度不大,但实际问题却不少。 储位空间无规划 东美公司有一个大约500平方米的附属仓库。由于仓容面积小,为图省事,对仓库没有做更多规划,只划分了收货区、发货区、储存区以及杂物区,见图1。 但运作时间不长,问题就来了: 收货区、发货区商品管理混乱。有的产品当天进来,又没能及时入库,就顺便放在收货区,过后又不处理,等收货区都堆满了才想起来。由于产品品类繁多,此时处理已然比较麻烦,影响了正常的收货作业。 附图
图1:某公司仓库平面布置图 有些商品本应当天发出,已移到发货区,但客户或临时取消订单,或没有及时提货,导致商品滞留。此时本应及时移回商品,并将变化记录在库存系统中。可实际上呢,仓管人员要么疏忽,要么嫌麻烦,懒于处理。天长日久,发货区里堆着即出商品,又有需回位的商品,仓管自己都昏头了。 很多物流中心都像东美公司一样。他们缺乏定位观念,放置商品时只图收发方便,习惯了在走道中堆满商品。虽然短期内得到一些方便,但违背了通畅作业的基本原则,影响作业进出,导致非正常货损增加,同时埋下安全隐患,往往酿成更大的安全事故。 有鉴于此,东美公司重新规划仓库储位,将仓库大体分为收货区、发货区、收货缓冲区、发货缓冲区、商品存储区、设备堆放区以及辅助材料区等区域(见图2),明确各自的功能。 附图
图2:某公司仓库平面布置图(规划后) 收货时,已处理的放到存储区E的相应位置,未能及时处理的放在收货缓冲区B,留待第二天处理。B区与A区界线分明,未及时处理的也不会影响到A区收货作业。 同理,当天应提的货物先放到发货缓冲区C,留待客户提货。如果客户不提货或取消订单,产品再由C区及时返回储存区。 另外,收货区A和发货区D定位明确,只能收发,除必要的办公设施外,不得放置其他物品。作业需用的搬运工具或设备在未使用时,必须停放在固定位置F。商品的纸箱以及包装材料,也要放到单独区域G,同存储物品分开。 同时,将货物存储区E分成若干区段,对各区段进行编码(如图中E1~E8),各个储区根据周转率快慢,以接近集货区为原则配置编码。储放时,将同一品种商品放在同一储位;同类物品、同类厂家的商品尽可能堆放一起,以利于进货和补货作业;产品或品种相同,但规格和型号不一样,在储放时要标识清楚,并用颜色加以辨别,以免发货混淆。 库存商品无管理 今夏,由于促销政策到位,加上气温居高不下,东美公司经销的佳加洗发水供不应求。销售部正想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仓储却回话说没货了。向厂家求援吧,远水不解近渴;区域调货吧,其他区域货源也很紧张。虽然紧急调货五天后到达了,但已错过最佳销售时机,出货不到两成,剩余的只好又放进仓库里,留待处理。 更令人恼火的是,后来仓库清理包材、垃圾时,竟发现一大堆废纸底下还有1托盘佳加洗发水,100多箱! 这个问题在于库区商品缺乏有效的定位和管理。 仓库储位管理的对象有两类:一为保管商品,二为辅助材料。两者关系如图3所示。 附图
图3:储位管理的对象 □保管商品 保管商品是仓储管理的主要对象,根据单位不同划分为散品单位、箱单位、托盘单位商品。 散品不能直接堆放在地上,可借助物流箱等设备将散品集中为一个箱单元,再用托盘储存。托盘货物堆放时,必须留意外包装箱上的堆码标识、堆码方式和堆码层数(一般的包装箱外面都有)。 每托盘以最大承载不超过1500 kg,堆码高度不超过1.2米~1.5米为宜。对要上货架的货物,要注意货架的最大承载重量(一般的钢体货架仓库最大承载重量为2000kg/SKU,限制高度为1.5米左右)。 有些商品有成型的箱包装,自身强度较大,产品也比较规则,如整托的薯片、整托的饮料等,不得已时可以堆叠,以增大库容利用率,但最高也不能超过3层,以防事故发生。 对于外包装没有标明堆码方式的产品,要参考容器和托盘的承载重量,制定标准的堆码方式,做到每种产品都有对应的堆码方式。例见表1。 很多仓库商品堆码标准不统一,同种型号商品,堆码方式有好几种,导致仓管人员清点商品效率低,且出货时稍不留心就出差错。制定统一的标准堆码方式,初期会比较麻烦,但便于管理货物,规范产品堆码,还利于商品盘点和出货,有效降低差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