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亦称服务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又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第三产业整体水平与质量正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推动力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的服务化已经成为世界趋势。 一、四川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四川省GDP的快速增长在中国西部首屈一指,使四川省成为中国西部省区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1998年,GDP总值为3580.3亿元,约占西部10省区的三分之一,其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6.3%、42.7%、31.0%。2003年四川省GDP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到5440亿元,增长11.5%,增幅创10年来新高。2004年GDP总值增长9%,总额达到6556亿元,同比增长12.7%,居全国第九,西部地区第一。 同期四川省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1996年,四川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820.79万人,第三产业增加值896.12亿元,占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0.0%。199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015.4亿元,占全省GDP总值的30.58%,比重有所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四川这个人口大省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过去10年四川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加约702万人,比重提高14.6%。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394.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690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2471.8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5%、57.9%和32.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一产业对四川省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6.926%,平均贡献度是3.6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40.724%,平均贡献度是6.8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42.35%,平均贡献度是6.11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四川省GDP年均16.60%的增长率中,第一产业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3.6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平均拉动6.8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平均拉动经济增长6.11个百分点。 “八五”时期第一产业的平均贡献率为22.75%,平均贡献度为5.63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分别降为11.102%和1.628个百分点,分别减少了11.648和4.002个百分点。“八五”时期第二产业的平均贡献率为42.898%,平均贡献度为9.76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分别为38.55%和3.948个百分点,分别了下降了4.338和5.812个百分点。“八五”时期第三产业的平均贡献率为34.352%,平均贡献度为7.806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平均贡献率上升到50.348%,增加了近16个百分点,平均贡献度降为4.414个百分点,减少了3.392个百分点。 虽然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时高时低,1990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7.56%,而1999年达76.10%,两者相差近50个百分点;1999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为2.79个百分点,而1994年达11.10个百分点,两者相差8.31个百分点。但从总体上来看,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在曲折中不断提高,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呈波浪式前进。 从2003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四川省三次产业已达到一定水平:当年GDP总量为5456.32亿元,增加581,2亿元;第一产业总量为1128.61亿元,增加80.66亿元;第二产业总量为2266.06亿元,增加283.62亿元;第三产业总量为2061.65亿元,增加216.92亿元。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88%,贡献度为1.6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80%,贡献度为5.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2%,贡献度为4.45个百分点。 二、对四川发展第三产业的建议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地区间的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第三产业领域,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GDP良性、可持续的发展,已经成为各省份绿色GDP发展的共同思路。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最大限度地转移四川省大量存在着的剩余劳动力,并对全国都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据人口普查数据预测,2010年,四川省15至64岁适龄劳动力人口将高达634万,占总人口的75%,四川省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和总人口的三大高峰期,时间比全国早10年左右。未来几年内,四川省老年人口(即65岁以上)将从2000年的7.56%增加到2010年的8.48%。同时,按照四川省目前的生育水平预测,四川省人口在未来10年将以每年30至50万人递增,2020年将达到峰值8945万人。未来10年间四川省每年新步入适龄劳动力的人口将保持在120万左右,就业将面临巨大压力。 首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最佳途径。四川省虽然地域广阔,但山地、高原就占81.8%,不适宜人类居住生活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占相当大的比例,直接导致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上千万。2004年全省农村转移及外出劳动力1516.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26.9万人,增长9.1%。其规模持续扩大。从行业分布来看: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劳动力882.3万人,占转移人数的58.2%;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633.7万人,占转移人数的41.8%,其中服务业从业人员最多达167.3万人,占转移人数的11%。第三产业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