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半年,新的市场准入政策逐步明朗。所有制结构及相关的政策性问题再次引发了方方面面的议论。其中一些问题如下: 一、所有制结构政策与市场准入放宽的关系开始明朗。民间中、小投资人要理性定位,看清“打破垄断”的含义不是让私人资本去主导垄断领域,看清在竞争性领域和地方不是让国有经济全面退出,防止再次被国内的新自由主义舆论所误导 今年上半年,政府再一次明确了对非公有资本放宽市场准入范围的政策,特别提到了垄断行业和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放。在中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背景下,这是政府的内、外市场开放政策接轨的一种表现。这种政策接轨并不意味着中央和政府在放弃16届3-4中全会决议中确定的所有制结构政策。 但是,有的官员和经济学人又一次错误地解构这种政策动向,开始要求国有经济从竞争性行业退出,从地方退出;要求在重要和关键的经济领域内国有经济与私人资本平起平坐,否认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将规范国有企业改制与改革对立起来;更有甚者,建议国有资本限期撤出公共服务领域之外的全部产业领域。其实,这种种观点在政府去年开始制定进一步促进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政策时就已经出现,而且主要集中在中央和政府的权威学校和高级研究机构的某些部位,不过今年上半年表现更突出,并且在一些主流媒体和论坛上一再表达。这当然激起了一些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不同的观点竞相角逐。(注:资料来源:2004-2005年一些知名媒体和内部材料。)浪涛涌起的声音低于去年国资流失之争,但份量可不轻。 在这种背景下,今年上半年中央政府高层部门的负责人已经先后出面明确表示: 1.垄断行业和领域,今后也要以国有经济为主体,这是由我国经济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 2.绝不能把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理解为国有经济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 3.绝不能把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理解为中央“进”、地方“退”。各地必须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国有大企业。 具体如下: 今年6月底,国务院研究室负责制定非公经济36条的副主任侯云春说,国家进一步放宽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垄断行业和领域,这为非公有制经济开辟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我国的现实状况看,这些领域基本上由国有经济所控制,今后也要以国有经济为主体,这是由我国经济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同时,这些领域一般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水平高、管理要求严,进入的门槛比较高,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独资进入有一定的困难。较为现实的途径是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参股、联合投资等方式,与公有资本共同进入这些资本技术构成较高的行业和领域。(注:2005年7月1日《中华工商时报》:“股份制助民企做张做大”报道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侯云春的发言。) 今年年初,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明确表示,我国国有企业大幅减少,五年内减少了40%,但利润增加了222%,资产总额增加了32.2%,净资产增加了63.3%。现在,国有经济分布仍然较宽,布局不尽合理,必须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完善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主张国有资本只“进”不“退”,主张“国有资本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只讲“退”不讲“进”,都是不正确的。(注:2005年1月28日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政策动向与数据解读》:“中国将培养和发展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 但是,这之后另一面的声音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体制内有声音开始批评在重要领域让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选择,公开主张国有资本从产业领域全“退”,贬低自2004年开始的进一步规范国企改制的重要意义,将规范国企改制和改革尖锐地对立起来,并且对批评“新自由主义”不以为然。也有文章赞叹东亚“颜色革命”。有文章希望科斯的中国改革六字经“共产党加产权”成为今天中共“急进”的“时代壮举”。(注:资料来源:2005年一些知名媒体和内部材料。)房地产开发商王石说,现在“形势已经变了,‘真正有话语权(的)不是电影明星,不是体育明星,不是政府官员,是企业家和媒体和经济学家、学者的结合(其实,应该包括某些官员——引者注)’。”(注:2005年6月20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商人20年从富到雅到回报社会”。)由此看来,在坚持和贯彻16届3-4中全会决议的问题上,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确实存在一个“神圣同盟”。 面对这股风,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全国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工作会议上语气坚定地再次指出,绝不能把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理解为国有经济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也不能理解为中央“进”、地方“退”。各地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国有大企业,使之成为本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上海、广东、重庆等一些省市经过多年的改革调整,已经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国有大型企业。各地要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全盘考虑和安排国有经济的进与退,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使国有经济更好地发挥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注:2005年5月20日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政策动向与数据解读》:“李荣融:经济战略性调整不等于退出竞争性领域”。) 综合起来看,这些表态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重申了中央的所有制结构政策不变,并且使一度显得比较模糊的所有制结构政策与市场准入放宽的关系开始明朗化了。纠正了一些人只讲垄断行业放开准入,不讲主、从关系的说法,也是批评有的官员和经济学人要国有资本从产业领域全面退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