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既是高档消费品又是投资品,是房价与地价的综合;房地产业是股票与金融市场的基础,既负担“居者有其屋”的基本社会职能,又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带动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在GDP增长中有1/4是房地产业的贡献,房地产泡沫是目前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本文以经济高速增长与人民币升值压力为背景,参考多种货币与投资理论,对中国房地产形势进行粗浅分析。 一、目前房地产形势与争论 20世纪90年代的住房改革,城市发展及派生拆迁需求,人均收入提高,建筑技术升级,农民进城,消费信贷等金融支持,促使我国房地产需求主体从商业楼宇向住宅转移,从集团购买力向个人转移,2002年以来则迅速从消费品向投资品转移,从国内需求向国际投资者转移。高速发展已经6年,目前则处于关键的转折点。2004年以来国家对于经济的严厉紧缩,对于降低房地产投资速度,改善结构有利,但对于土地的严格控制,反而成为房地产商炒作的借口。关于房地产泡沫的争论持续展开,以金融专家为代表的“泡沫论”提出泡沫严重,谨防房地产要挟整个国内经济。但是总体而言,社会涨价预期极高,2005年初上海市中心旧房子涨到每平米万元以上,还是无人出售,有人甚至估计还要上涨4倍。 乐观派的根据是长期潜在需求。国际比较有“房地产增长大周期”之说。各国人均GDP从800美元到13000美元成长区间,住房消费持续发展,中国已超过1000美元。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是50%,发达国家是75%,中国只有38%,每年3000万人进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占全部消费比重仅10%,人均建筑面积22平方米,2020年达到35平方米,潜在需求有30亿平方米。现实需求是:20%城镇家庭想改善住房,2700万户每户增20平米,就是5.4亿平方米,还有房屋拆迁产生的被动需求。 涨价论者的口号是:“中国房价还要上升20年”。他们提出了系统的理由:目前房价上涨主要原因是地价上涨和商品房档次提高。土地出让价格上涨是国家“招、拍、挂”土地制度短期推动的,属于合理涨价。他们否认房地产业占用了过多的信贷资源,指出商业银行有巨大存贷差,愿意分享房地产开发的高利润。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率低,是商业银行优质业务。发达国家住房总市值有40%按揭,中国绝大部分存量房产所有者不欠银行钱,资产信用是全世界最高的。他们否认货币供给能力支撑不了房地产规模,中国货币不缺,要拓宽的是融资渠道,包括房地产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购房者与开发商合伙建房,房地产投资基金及信托投资等,应当允许银行把资金贷给开发商后,把若干项目债权打包在债市卖掉,推行个人抵押贷款证券化,融资渠道多元化和证券化才是化解房地产投资风险根本举措。他们否认房地产供大于求,包括豪宅,市场经济下豪宅是被分割卖掉的。人们卖掉公寓买豪宅,卖掉中低档公寓买高档公寓,卖掉平房买一般公寓,最后是没有住房的外地人买走平房,现在的问题在于存量资源流动性差,二级市场没发育。发达国家房地产交易总额中存量交易占80%,中国增量资源占85%。他们否认开发商追求暴利导致房价虚高,认为投资性住房需求是市场良性需求,发达国家租赁住房的居民占三分之一。 他们进一步否认政府应该为一般工薪阶层解决住宅问题,并且预言2005年会在某一时段出现土地和房地产供应饥荒,供应量持续下降使房价恶性增长。他们呼吁:不要让所有老百姓都买房子,因为没有那么大生产量。供应量很少一定是先满足最富的人。 这样的言论引起社会不满,舆论抨击“房地产大鳄”散布富人优先论。金融专家易宪容,尹中立等批评开发商操纵舆论,指出当人们看法趋向一致,就意味着市场垄断,或出现“羊群效应”,个人理性导致社会非理性。房地产特点是:土地资金劳动力基本上非市场化,商品房销售完全市场化,定价不确定,听任房地产开发商主导,炒高房价是轻而易举的。 2005年初,房地产价格继续上升15%—20%。直到4月份国务院出台综合措施,某些地方政府如北京,公开指出北京市房地产商已囤积10年用地,土地供应不紧张,以消除涨价预期。上海市的房价在4月底突然下降14%,表明在政府综合调控下,房地产泡沫初步受到抑制。二手房交易市场将扩大,北京2004年交易39000套,比2003年增加18000套,价格提高了7.6%;2005年可达70000套,每平方米平均3300元。 经济预测具有非常明显的利益导向,我们要指出的是分析方法明显不同。认为有泡沫的主要是金融专家,认为没有泡沫的主要从商品供求关系和成本角度分析。更为深刻的分歧延伸到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歧,古典经济学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分歧,中国经济学主流与非主流派对于市场经济均衡与非均衡的不同假设。我们将有所涉猎,以求把讨论引向深入。 二、关于房地产泡沫的经济学观点 (一)新古典经济学 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可实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整个社会资源配置达到帕雷托最优状态,进而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但这是有严格假设的,联系房地产业,存在的缺陷是: 第一,信息不对称。房地产价格等于其重置价格(或各期租金收益之现值之和),并受供求关系影响。过度炒作导致投资者高估或低估房地产投资未来收益。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信息不对称给银行带来严重的逆向选择。具有风险偏好倾向、信誉差、经营状况不佳的投资者最可能获得贷款。 第二,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房地产开发商和商业银行负责人在法律不完善情况下,可以通过回扣获取个人非法收入。如果大批房产积压.房地产商宣布破产,亦没有严格的法律惩罚。将商品房收归银行,只能低价出售,损失是银行的。依靠消费信贷的居民盲目扩大购房面积,没有严格的还款计划,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过于乐观。银行盲目推崇“大而不倒”理念,追求资产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扩大,忽视对借款企业或个人的事前资信审查、项目盈利评估和贷款跟踪调查,低估投资项目的潜在风险。银行对风险大的投资一旦成功好处独享;贷款失败只承担小部分损失,更大范围损失还是要由政府和社会承担。预期房地产高收益率是金融失控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