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供给型金融抑制 (一)当前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尤其是在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实 施之后,我国农村金融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形成了以合 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在促进农业发展, 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在农 业发展面临转型与升级、农村经济增长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农村金融体系中仍存在 许多不利因素,成为制约“三农”问题的瓶颈之一。 1.金融服务缺位问题。以农业银行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在农村及广大欠发达 地区大规模撤并经营网点并上收贷款审批权限。以重庆市为例,2001年以来,农业银行 的网点就减少了146个,县以下机构仅有5万元以下存单质押贷款发放权。农村金融服务 组织的原有体系迅速萎缩,而在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中,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无法 聚集与运作资金投入“三农”项目;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服务手段落后等因素制约,无法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 应有作用;邮政储蓄资金单向流动,只存不贷,更加剧了农村资金的外流,2000年重庆 市邮政储蓄机构农村储蓄存款仅42.5亿元,而2004年6月该类存款则上升至114.95亿元 。加上农村金融保险的缺失,以及民间借贷的“名不正”和规模限制,这些因素综合导 致了“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制度性供给不足等问题,进而导致农村金融服务出现 局部断层或空白,农村资金需求难以满足。据调查,重庆市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仅 占农村资金需求的25%,乡镇企业信贷需求满足率为52%,在农村信用社获取小额贷款、 联保贷款等信贷支持的农户数仅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0.8%。农村金融组织结构调整滞后 于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与多元化的农村经济结构不对称。 2.资金供求矛盾问题。货币资金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互为因果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金融发展的不平衡,而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与驱利性,又决定了 发达地区的经济主体相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主体对其更有吸引力。这种局面如果缺乏 必要的政策性干预,其结果必然是金融资源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单向流动。根据 对中国农村信用社农户存款、贷款余额1980—1997年增长变动的统计分析,农户贷款/ 存款比例除了在1984年达到41%外,其余年份均在35%以下,且从1984年以来这一比例逐 年下降,1996年最低时为19%。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农村信贷总量的削弱化与信贷资金 外流的扩大化并存。农村金融主体虽然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来源,但其自 身的有效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3.社会投资环境问题。一是担保体系不够健全。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并 未根本解决。二是抵押评估手续繁、环节多、费用高、时间长、有限期短,影响了贷款 的正常发放。三是缺乏有效的处置抵押物的市场机制,这让贷款发放者心有余悸。 4.风险约束制约问题。第一,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目前还广泛存在“靠天吃饭”的情 况,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是不可回避的自然风险;第二,农业生产经营在由传统封闭型 向现代开放型变化的过程中,存在固有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因素 ;第三,农村信用观念的相对淡薄和法律意识的欠缺,使信用风险、法律风险也不可忽 视;第四,部分农村企业或农户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也引发了道德风险。而与此同时, 以上种种内生、外生的农村金融风险均缺乏有效的保险机制来予以防范和化解。 5.信贷管理体制的问题。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收缩网点的过程中,贷款审批权限 也逐级上收,县级及县级以下网点往往只有资金组织权、贷款调查权和回收权而无审批 权,信贷机制责、权、利脱节和集权式管理模式,使其基层网点成为“吸存机器”;另 一方面,由于对利润的追求和对风险的回避,农村信用社往往对农村金融主体“惜贷” 、“怕贷”。 (二)供给型金融抑制:当前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形式 以上种种现象,归根结底是一种供给型的金融抑制,这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主 要表现形式。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分别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 和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从不同角度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和 “金融深化”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存 在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即金融抑制。一方面,金融市场不发达,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 平下,金融体制很难有效地吸收各种闲散资金;与此同时,由于资金使用成本极低,形 成旺盛的资金需求。在资金匮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能获得贷款的多数是享有特权的国 有企业和一些有特殊关系的企业,贷款使用不讲效益。这种资金聚积困难与使用浪费的 状况,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呆滞的经济反过来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对 服务的要求,制约着金融业的扩展,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制肘、双落后的恶性循环 。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状况在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从表 象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供给型金融抑制,即农村金融机构少 、资金量小,供给总量不足。二是需求型金融抑制,主要是由于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低 ,贷款难以及民间金融“挤出效应”等,造成对正规金融的有效需求不足。三是供需结 构型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保险、证券、信托、代理 、结算等业务极少;在存款方面主要是一般性储蓄品种较多,但是能够提供转帐结算的 往来账户、异地存取、以及信用卡等业务较少;在贷款方面主要是生产性贷款较多、生 活消费贷款很少,短期流动资产贷款较多、长期固定资产贷款较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