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口城市化。我国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加快城市化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至关重要的是必须让更多的农民由分散的乡村向城市转移,由农民变成市民,“乡下人”变成“城里人”,即实现农民市民化。所谓农民市民化,简而言之,泛指农民逐步向市民转化的过程。它不仅是指农民由居住在农村转变为居住在城市,从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转变为从事非农业劳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组织形态等由农村范式向城市范式转变,最终成为一个符合城市文明要求的具有现代市民素质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实现农民市民化的过程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它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本文结合黄岩区城市化建设的实践,就农民市民化进程中若干问题作理性思考。 一、影响农民市民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近几年来,黄岩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外延不断扩展,目前黄岩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20.8平方公里。许多城市边缘的农村逐渐形成性融入城市,成了“城中村”。而且不少“城中村”的农民也因土地征用安排或撤村建居实现了农转非。但是,农民的市民化,不仅仅是其居住地域的变迁和身份的变换,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等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需要一系列制度的变革和政策的调整。从目前的城乡制度和政策安排来看,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制度、政策上的许多障碍,而且还存在着社会管理以及自身观念和文化上的诸多障碍因素。 (一)观念障碍。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思想观念上受城乡对立、体制上受城乡分治的影响很深,因此无论是城市政府官员还是城市居民对农民进城就业,推进农民市民化认识不深不透,远未从战略高度认清农民市民化的必然趋势和战略意义。部分政府官员对农民进城存在两种担心:首先是担心出现“城市病”,怕农民进城会带来城市住房紧张,交通秩序混乱,生活环境质量降低,社会治安恶化;其次是担心挤占城市职工就业岗位,认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会加剧城市劳动力供求矛盾,影响城市职工就业。而城市居民也对农民进城表现出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是接纳心态,进城农民肯吃苦,是很好的廉价劳动力,他们愿意做城市居民不愿做的累活、脏活、险活;另一方面是拒绝心态,因进城农民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抢占了城市居民的就业机会;又因农民工素质相对较低,潜在的犯罪率高,让城里人失去了安全感等。受上述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结果就造成了城市对农村的排斥,市民对农民的歧视,表现在行动上不能正确对待进城农民,对进城农民普遍缺少认可、包容、接纳的心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市民化进程。 (二)利益障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农民获得了依附于农民身份的现实利益,体会到了现行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边缘人的双重福利,既可享受城市文明,又能拥有农民身份利益。同时,山区农民表现出安于小农生活模式的心态。因此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广大农民中也出现了两种排斥“市民化”的心理倾向。 其一:不愿“市民化”。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中村”及城郊农村自然地接受城市分工和转移,二、三产业随之蓬勃兴起。集体积累迅速增强,相继出现一批经济实力较强,资产总量较大,拥有几百万、几千万资产,甚至上亿元的富裕村。在黄岩城区就有东路、圣堂、宁场、城中、柔桥、后洋等村,它们的集体资产及其收益在解决村公共费用支出、村民福利保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全体村民年终分红、子女上学的教育奖励、老年人的生活补助等。农民们担心“市民”化后无法继续享受这份“福利”,不愿“市民化”。更有价值的是,按照《土地法》的现行规定:农民根据家庭农村户口人口数可享受一定面积的宅基地建房资格。一个独生子女三口之家就有两间宅基地份额,通常两间三层的住房面积就达260m[2]左右。除自己生活需要一部份外,通常都有空余面积用于出租。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可获取丰厚的房租收入。另外近几年的农村征地工作的推进,大量农民房屋被拆迁,拆迁后又能享受市民的安置待遇。如黄岩南片的下埭头、西洋郑、路边等村的拆迁,大多数农民选择了套房安置形式。三口之家(独生子女家庭)就可获得两套150m[2]的套房,并允许只要补交10%的土地出让金后就可上市交易。按黄岩目前的房市价格行情,许多农民在一夜之间就成为百万富翁。在如此丰厚的利益面前,很多“城中村”及城郊农民都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不愿意农转非,不愿意“市民化”。 其二:不敢“市民化”。 在城市化的触角尚未涉及的黄岩西部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较落后,与外界交往较少,他们熟悉并已适应了耕种劳作的简单生活。对他们而言,拥有这种单纯、机械、没有风险的小农生活正是他们的生活追求,而移植性市民生活嫁接,存在较大的“再生”风险。因此,不敢“市民化”。黄岩区在富山电站水库建设中,政府花了大量精力、财力实行库区移民,让库区百姓移民下山。但在一段时间后发现,个别移民出现返乡现象。他们在库区周边搭建简陋房屋,重新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金窝银窝不如草窝”。因为这里有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但在城市却未必就有,不敢“市民化”体现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