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额信贷既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方式,又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 贫困人口和微型企业由于缺乏抵押品而被正规金融机构拒之门外,这样使得他们缺乏初始资金或技术改造资金而丧失了很多有利可图的经营机会,而陷入贫困或低水平陷阱不能自拔。小额信贷是一种以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的存贷金融服务的制度化的信贷方式,主要是向农、牧、渔、各种微型的非农经济体以及小商小贩等发放短期无担保的小额贷款,而且贷款的发放往往还伴随着一系列的综合技术服务,小额信贷旨在通过金融服务为贫困农户或微型企业获得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走向自我生存和发展。 过去的扶贫机制主要都是通过政府或各种基金的资助,对贫困人口进行无偿补贴或低息贷款。在这样的机制下,一方面贫困人口自身没有寻求自我发展的动力和压力,造成相当部分人口靠吃救济、等救济生活;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这些无偿补贴或低息贷款往往没有真正到达贫困人口手中,而是流入到有政治势力或有关系的人手中。小额信贷的扶贫思想不是给贫困人口提供“鱼”,而是“授人以渔”。 农户和微型企业由于经营风险高和缺乏抵押品,而且其业务规模小、零散,使得正规金融机构对其服务有较高的风险和交易成本,因此正规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小农和微型企业提供贷款。但是他们忽视了小农和微型企业有急切的资金存贷需求,而且能承受较高的利率,只要有设计合理的机制,这仍是一块有利可图的金融市场。因此,小额信贷是金融服务向贫困人口的扩展,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虽然它的目标是指向低收入阶层,为他们提供无需担保的小额短期贷款,但它仍然强调存款与贷款业务的结合和资金的有偿使用,以维持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性,并通过一系列严密的制度和规范确保较高的资金回收率。其基本制度包括小姐互助、互相监督和联合担保,对个别的违约行为,小组承担连带责任;一次性放贷分期还款,鼓励或强制储蓄;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保证生产项目成功。 二、小额信贷的发展阶段 小额信贷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初是一种发展金融的模式,目的是消除贫困和发展农业生产。资金的发放主要是通过国家的发展金融机构或合作组织;一般是低息、无息或无偿的现金或小额贷款的发放;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技术的改造,贷款的发放对象主要是男性;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补贴或各种公共基金。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成为小额贷款的模式,目的仍然是消除农村的贫困。由于发现女性处于社会的下层,是最贫困的人群,而且妇女获得贷款更有助于提高家庭和孩子的福利水平,并有更好的还款记录,因此贷款的发放对象主要是女性。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向非农的微型企业或自我雇佣者提供小额贷款;贷款的发放机构可以是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信用合作社以及非正规的社区团体;一般通过联合担保和强制储蓄的方式防御贷款风险。由于对分散小农的服务交易成本高,而且往往还需要进行相关的理财知识和各种技术培训,一般利率略高于商业银行的借款利率。 在小额信贷运作的过程中,很多小额信贷机构由于存贷利差太小、贷款回收率低和缺乏充分的资金,面临经营危机,强烈意识到机构的自我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贴近穷人的服务过程中发现穷人因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而有借用高利贷,因此他们实际可以承受较高的利率;穷人也有储蓄的需求,他们并不是过着“从手到口”的生活,一有钱就消费掉,相反他们从获得收入到消费或投资间有时差,而且相当部分人还有余钱,他们也需要安全、可靠和便捷的储蓄设施。另外,各种合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由于没有合法吸收存款的权利,资金来源有限,因此服务的范围也有限。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玻利维亚PRODEM完成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后,大家看到了穷人也有金融服务的需求,小额信贷也有商业契机。 跨入21世纪,各国纷纷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改造,小额信贷向全面化的金融服务方向发展。新模式的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仍然是低收入阶层,但覆盖所有城市和农村的低收入阶层;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交易成本;不仅提供小额贷款,还提供现金提取、储蓄、保险、养老和抚恤以及汇款等多种金融服务;借款人可以是联合担保的,也可以是个人;金融服务的组织将主要是商业化的小额信贷银行;资金的来源也将多元化,包括吸收的存款、从资本市场的借入、自己的收入等。特别是很多国家开始尝试通过商业银行提供小额信贷。一般有三种发展商业化小额信贷银行的模式:一是由提供小额信贷的非政府组织升级为商业银行;二是由原有的商业银行向小额信贷服务扩展;三是新建专门的小额信贷商业银行。 三、各国的小额信贷发展的模式 目前,世界各国都有小额信贷的实践,但各国的国情不同,小额信贷的运作方式及发展路径具有差异性。各国提供小额信贷的机构也具有多样性,包括国有机构、国有政策性或发展银行、商业银行、非政府组织、信用合作社以及非正规的社区团体。下面将介绍几种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 (一)孟加拉的乡村银行(GrameenBank) 孟加拉是小额信贷的发源地。从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默罕默得·尤里斯教授在吉大港大学教经济学,他认为有相当部分的贫困人口是由于缺乏初始资金丧失了很多可以自救的经营机会。1976年8月,他和他的学生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小村做了个试验,利用他自己的财产担保说服当地的农业银行向贫困农户提供一些贷款,发现“给贫困农户提供贷款可以促进他们组织生产自救”,而且贷款的回收率也比较高。在成功效果的鼓舞下,1983年孟加拉的中央银行与政府相关机构共同出资创立了孟加拉的“乡村银行”,主要向农户发放小额信贷,被誉为世界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扶贫模式。